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居然允许自己越来越鄙视石头。
石界说不出的逼仄。解读的猥琐。散兵游勇的寥寥。
对石头的赞美,也显得越来越诘屈聱牙。
这还了得。
反抗现实么?现实是,自己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反抗绝望么?临过了绝望,发现,依然可以成功逃脱。
绝望它不过是过客,如昨天,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永不作纠缠。
跟石头冷冷对视,——你们难道还是我曾经奋不顾身的热爱么?
曾一度,生是石头的人杰,死是石头的鬼雄,为何如今宁愿束之高阁,也绝不肯再承认它们曾经出落成我日夜的精神指向,而我,曾为它们耕耘不已。
最终认了,本来是矢志不渝的,以为对石头的心思可以一鼓作气,可以干到生命到底,可以贯穿一生一世的,却原不过是自己懵懂的一场热情。
犹如对某种思想的倾向和接近,一旦清醒就排斥,就无法再容忍,哪怕一小会——谁能确保其正确性、先进性和启迪性的永久呢?
后悔么?后悔。
后悔在热情里呆得太久,烧糊了岁月。
然,是坏事么?也未必。
收藏的人,如修炼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准得生一场大病:自我恍惚,自我解剖,自我怀疑,自我报废……
可曾知,每一粒沙子,今日的沉默,前身都是一颗渴死的水。
很明白。
这只是一个过程,或者,过程中一个环节的正常迹象。往美了说,涅槃后的重生。
承认这个过程真实不虚,正视它的造访与存在,从而全盘接纳它任何情绪的即起即灭。
更明白,一个拐点,它终究来了。
需要害怕么?害怕也许往往是自身对过去种种业力的造作;倘若正视,那又将是怎样的一个造化,以及造化后审美该有的升级和跨越?
审美如果贴着世俗意志的墙角走,容易苟且。如果缺乏自主,容易被牵着走。如果懈怠,又容易将就自己。
于是,重新厮杀,不断地推倒,挑战,重来。似乎布满牙印。
渐知,一旦启用自身具足的主观能动和审美天分,天分在一个人的灵府里,其殊与众人的异质,及其催生的神秘力量,无疑增强了对周遭的分辨度,以及重建感知的迫切性。
这真是一个微妙而又绚烂的过程,像冬的暗夜,行进在独自的雪地里,周围一片寂静,唯有脚下嘎吱作响,谨慎,忐忑,刺激……
——当一个人用增强了的感知观察自己的时候,他已经剥离了自我,俨然站在能见度清晰的对立面,有足够的距离和真诚打量着对方,不需要任何人的辅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时间都不存在。
——当一个人用增强了的感知观察石头的时候,石头变成了这个人的生命体验,或者当下那一刻的精神面貌。越纯粹越真相。仿佛有原始巫术的冥冥神助,身体的开关像是完全打开了一样,犹如与石头在互通什么秘密。
很多石头的真相其实并不是众人所看到的表象。石头有太高贵的内在与气质,值得人们为它迂回曲折。并非可以完全察觉,它需要一种深切进入的体验,需要一种通感通识的生命格局,感知那种微妙。有些能量的弥漫,有些幽呜的气息,有些白虹贯日的顿悟……不是谁都能感同深受。
况且,石头真正的美不是看到的,是用心感受到的。
审美是一种情感判断,是自身灵苗自探的过程,是自己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精神与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生生不息,源源不断,那么在审美领域里,关于石头上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当你对石头的认知更新之后,就必须用一种后浪覆盖前浪的杀伐果决去重新定义。只有迈出这一步的勇气,才知道接下来新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在旧的框框里活活困死。
每当你有个人的时间,就多捕捉每个石头的整体感觉。审美到了一定层次,就是一种感觉。不要相信你摸得到的东西,也不要相信你看得到的东西,要感知那些常人既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东西。所谓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石头的答案,只有自己亲身去寻找,一点一滴。
不要轻易沦同于众人的思想,更不要被绑架。启用独有的悟性,真诚的情怀,综合已知的经验和学识,不知就不知,知之就知之,心思质朴无邪,就更能感受到常人无法发现无法解读的玄妙和秘密,以及常人无法体会到的情感和意蕴。
石界的审美充满了谎言。而真相肯定会追上谎言。时代一定也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
又有些临阵受命的石头,它们从觉悟的那一刻开始开拔,出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再标榜的审美,如果脱离人文的底色、人性的光辉,生命力都无从言及。只有完全脱离物质需求的干扰,以人类自我心性的真诚和良知为出发点,石头才有可能真正上过时代的审美战场。
对石头的审美,一刻都不舍得放弃,岂止不舍,还时时警惕。
一个人,有了审美,才有了良心。有了良心,才知道自身或者时代面临的精神困境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