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的时候,偶然刷到这个视频。
这是我同一个观点另一个角度的分析。
一个视频博主传递一个了赚钱的信息。
下面的观点是典型的案例:
挣到钱的都怕别人学会,都偷偷在做,不会那么好心分享的。
然后一眼望到头,下面全是赞同的,竟然意见保持的出奇的统一!
这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群。
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对这种的信息我们不应该保持一定的思考吗?又不是纯娱乐的信息,一笑了之就行了……
我感觉目前大部分的现状就是,大部分把思考看的是比“吃苦”更可怕的东西,如果你让他干几天脏活累活都不怕,但是让他花费一分钟的时间,用脑子去思考信息的真实度他就很难接受;所以如果有人因此赚到钱了,你就不要来抱怨,大家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区别的是你没有辨别的能力和尝试的勇气。
说实话,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的人,一个对外界信息抱有排斥之心的人,不是不相信,是不敢相信,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度,没有精力去尝试,没有能力去搜索等等,总之可以给自己找到很多理由。
回到原题,后来我就简单的搜索了下相关的信息。
中视频计划的由来是什么?
他是由抖音+西瓜+头条联合成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留住优秀的创作者,除了流量补贴,发1条视频给到的收入是来源这3大平台的总和,1W播放量单价在30-80块。至于收益怎么计算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询一下,我是感觉自己没能力去赚这笔钱,就不关心了。
平台为什么推出中视频呢?
就像我们在抖音或者西瓜上看到的视频那样,通过中视频时段长的优势,能把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一段旅行的体验过程,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讲解的整个过程完美的展现出来,而且粉丝更稳定,参与度高,依赖性强,对作者的要求高,那么也会倒逼更多优质作者生产更多优质作品!短视频现在也到了部分的瓶颈期了,有些过程的细节没办法展现。
那他的运营模式是怎么的呢?参与的玩家有哪些呢?
打报告的金主,平台本身,优质内容的生产者,日常的旁观用户。四个角色之间是互相交叉而非独立的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盈利和支付的闭环。金主打广告付给平台广告费来引流刷短视频用户来消费,平台呢就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然后把一部分盈利的钱分给内容的创作着来吸引刷短视频的人去广告商那里消费;然后依次类推,最后三家通盈,剩下的就是消费者和想去做没成功对能力估计不足的创作者。
那它的门槛呢?
毕竟时间推出去那么久了,肯定不像刚入场的时候那么宽松了,就像一本书《百万富翁快车道》(被书名误导的一本书)介绍的那样,进入一个行业时需要遵循五条戒律,需求戒律,进入戒律,控制戒律,规模戒律,时间戒律。
时间和进入戒律是这样描述的,做任何业务都有进入壁垒,当那个行业的竞争加剧时,那条路的致富效果就会减弱。高进入壁垒意味着这条路更强和更有力,竞争也更小,对杰出能力的需求也更少。所以能致富的终究是少数敏感的人……
首先,你要有原创的能力;
其次,要有强大的运营策划能力;
最后,抖音的粉丝要达到一定的级别(具体的没有查询);
……
当然我们在上面查询的过程中,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观点,要综合去看,既要看赚到钱的,也要看有问题的存在的,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对于赚到钱的,再去判断下信息的真假,是否是宣传号?因为好多所谓的“大v”,他们的宣传周期可能也就是最近的才放出来的,凭空出现的一个人。其他的包括豆瓣,或者知乎等压根就差不多信息。即使能查到信息,可以再判断下往期的文章是怎么样的,往期的经历等等,这都可以去用来判断事情的真实度!
不过,事情都会有两面性,即使没有得到中视频的相关奖励,你也可以让你的内容创作能力在功利性的作用下快速的进步。
当然在我查询资料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一个特别的人群,被称作“淘金路上卖铲子的人”,什么意思呢?在中视频刚推出来的时候,不是所有的都有能力的去淘金子的;这个时候一部分人可能会为了赚到这笔能力以外的钱,选择去网上去报“中视频计划培训班”之类培训班;这就是所谓的提供铲子的人,这类人群对自己的定位很聪明,他们知道,如果所有人都去淘金那肯定只会有少部分人都够心满意足的回来,而大部分人把“路费和生活费”去掉以后,还能剩下多少?毕竟淘金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他是一个持久战。所以他们干脆把眼光盯向“淘金子的人”,这样就站在了核心产业的边上,背靠产业链去赚信息和知识差的钱;
所以,只要我们有心,哪怕在核心产业上赚不到钱,也可以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找到赚钱的机会嘛!当然还有另一角度可以去分析这件事情,就是作者明知道用户可能会否定全盘信息,或者肯定已经熟悉了相关套路,那为什么还继续发这个视频呢?大家也可以稍微地思考下这问题哦,毕竟有分析就有收获嘛!
我感觉这也是观看信息的真正目的之一吧!而不是对于一条信息接收的时候就全盘否定!
搜相关信息,看不同观点和依据,确认信息的真实度是不是值得尝试?还能不能尝试?而不是简单看到,知道了就行了哦。
好了宝子们,以上是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有观点不一样的欢迎可以讨论下哦,毕竟思想碰撞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介绍到的知识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