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明身份,写这篇小感时俺的身份是资深井粉+小学级别缠迷,外加区块链行业围观群众,诸位看官拍砖时请手下留情。
书这个东西,是传统纸媒时代的上品代表,因为它要较为系统、较为严谨,因此也就不太容易特别鲜活,总有点滞后性,科技类书籍更是如是,写将起来你总得回顾下昨天,看看今天,展望下明天,也正因此,今天前发生的事情多点应该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就比如你写互联网+之类的书籍相对比较容易,写区块链+之类的书籍当然会相对比较困难。
当然困难不光来源于史料稀疏,还源于你当然需要把更多目光放于审视现在和展望未来上。而展望未来这件事,确有最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事物本身过去的判断,当下的把握,往往还需要放在更大的视野下,在不同的维度下去观察审视,你维度愈多视野愈广当然预测的就会愈准,因此你需要知道,相较与对历史的总结来说,研判现在和展望未来是更见功力的地方。另外还要明白,预测的准不准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旁观者你要看到的是预测者背后的逻辑、维度、视野,作为执行者你要做的着随着根据鲜活的当下,修正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回到《区块链与大数据-打造智能经济》,第1、2章应该会看得比较顺利,分别对大数据和区块链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这个是常规套路嘛。可是可是到了第3章,我不得不承认我彻底蒙圈了,我数次拔刀挥向自己的脑袋,试图将脑洞开大点,数次感觉还是开小了。当我在手足无措中定下神来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用5分钟的K线图去观察一个可能会延续数年的大牛股显然是不合适的,我需要尽快切换到年线和世纪线上来视野,作者的宏大视野让第1、2章的平淡霎时间荡然无存,视野有寻常美景瞬间切换到了星辰大海,细细品味之下,美不胜收。
譬如下面这段小结性的话:
基于不确定性和相关性的大数据,正在赋予技术以思考能力。基于去中心化、共享、共识、共担的区块链正在赋予技术以生命能力。区块链和大数据一起赋予技术具有智能的生命能力,从此,技术和人类开始新的共生进化。
这一小节,机缘到时或许可以让某些困惑许久的人茅塞顿开。比如,据我所知,有一帮缠论的弘扬者,试图将缠论量化,将三类买卖点在各级别K线图上呈现出来,并试图在外汇交易中大杀八方,可实际实际情况是,别说外汇交易,就是在A股市场,在小级别交易中也很不灵光。当然并非否定这种工作没有价值,而在于面对繁多的各级别买卖点及类买卖点,以及各买卖点随时可能发生的转化,试图让计算机去自动交易恐怕是很难的,最终的甄别和把控还需要人来,这期间区块链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或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顺理成章的,在第4章的末尾,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数据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现实预测任务,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把这些预测任务落实为行动。通过把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相连接,大数据将会在“反应-预测“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和未来的DAO、DAC及DAS自动运行大量的任务,那时将会解放大量的人类生产力,让这些生产力被去中心化的全球分布式计算系统代替。
如果说1-4章的脉络是区块链+的话,那么第5-8章则更近一步,是(区块链+大数据)+了。加的小外挂有金融、物联网、知识产权、智慧医疗、智慧能源、供应链、数字资产的管理与交易,加的大外挂有共享经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最后(区块链+大数据)把自己挂在了新时达的大列车上。这里的前瞻性可能不是资深井粉感受不会太深。举个小例,今年以来,区块链行业内各主体为了解决自身融资问题,用ICO折腾出了挺大动静,大有革VC小命而后快的架势。ICO革命性不可谓不大,比如把传统一、二市场的的台阶给抹平了,比如直接面向了全球投资者,再比如把投资标的由传统的股权变成了分红权、使用权等等。但资深井粉应该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目前的ICO还仅限于区块链行业内,未来必然扩展到非区块链项目,融资主体也必然多样,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因为在N年前,井大布局的融资通,就明确了要解决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的问题,早就张网已待,仅仅是在等待一个风口而已,如今风口已来,ICOTIME也就顺理成章的上线了。这一上线,看似网页般朴素无华,实则意义重大,它是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ico平台;第一个使用swt作为基础货币的ico平台;第一个可以接受非区块链项目的ico平台。当然,据此你也可以预期汇兑通的风口啥时候能到,到那时耐不住寂寞的小伙伴们或许会找不到下巴的。也因此,难道你不应该对书中的各种研判给予十二分的重视吗?
俺这里寥寥数字,挂一漏万,恐要贻笑大方了,是为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