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最近的我总是暴躁、抑郁、困惑,甚至绝望,感觉读再多书,好像对现实中的人际都没有帮助。遇到好好说话的人还好,一旦遇到无理取闹或者精于算计的人总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知道如何应对,徒增烦恼。”
智者:“在这个戾气遍地的社会,身边干扰你的人是不可能没有的,当你遇到那些胡搅蛮缠、动不动辱骂别人的人,千万不要搭理。只要挥挥手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走你的路,我相信,这样做你会更快乐。”
愚人:“道理都懂,心魔难控”
智者:“治不了自己的心魔,很难对付他人的心魔。自己定力不够,更容易心生烦恼,治人先治己”
愚人:“是的,自我反省过,自己都难控制情绪,何来教育他人,生活需要智慧,智慧由修炼而得,是不是?”
智者:“人的慈悲心不仅仅是智慧、善良,更多的是包容,理解。理解包容别人,最舒服的是自己,最得益的也是自己,有什么比想得开更好的呢?钻牛角尖最不可取。”
愚人:“所以突然明白,之所以求智慧不得智慧,反而觉得自己愚蠢,是因为不够慈悲。”
智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主动宽容大度、理解体恤,对方总会收到感动,这需要耐心,这不是懦弱,是以心换心,针锋相对永远不会和谐。”
愚人:“说到这我突然意识到,潜意识中我认定退让就是懦弱,而懦弱就是受欺负,不想懦弱,害怕自尊心受伤。”
“因为年轻,吃过亏、受过挫,也因为过度退让被忽视,让自己处于尴尬地位,所以有了这个心魔。”
智者:“慈悲需要智慧,懦弱是无能;慈悲受人尊重,懦弱是要被欺负和淘汰。”
愚人:“但我常常不知道何为懦弱、何为慈悲,把握不了这个度。看到太多人利用别人的谦让和慈悲,而更加得陇望蜀。”
智者:“佛陀慈悲是般若的智慧,我们俗人达不到那么完美,世间的智慧不够用时,就会烦恼丛生了。”
愚人:“这其实是我对佛学的疑惑,很多拥有佛的慈悲的人,却被当做老好人,被利用。我不希望懦弱,更不希望失去慈悲。”
智者:“这是误解了退让和懦弱,你看强势霸道的人的最终结果。”
这时愚人突然想到王熙凤。
智者:“不要和与你不是一个频道的人多计较,听过‘三季人’吗:
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讲过一个故事:相传孔子的一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弟子不解,遂问师父:师父,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父的教诲。”
愚人:“我明白了!”
后记
《三季人》的故事并非出自《论语》,但道理启迪人心。“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有德行的贤人发生事情:我不对,我错了;愚蠢的人则不论遇到谁都要争个脸红脖子。最终,争罪的人心境平静,争理的人强势暴躁。谁得,谁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