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说我们的人生在20岁就结束了,之后的所有生活只是对前20年的重复。可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自己20岁以后的成长,人生的许多成就也都是在20岁以后才取得的,所以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遭到了许多驳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就是他曾经的得意门生——荣格。
荣格虽然很早就接触了精神分析,但直到快40岁左右才开始专注自己的潜意识,开启了著书立派之旅。因此,在他看来人生真正的黄金时期是在中年。他超越弗洛伊德之处不仅在于将发展的黄金期放到了人生旅程的后半程,还将人的成长拉长至一生。
在荣格的发展理论中,童年期,人们的力比多主要指向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直到生理发生变化向我们宣告进入青春期,我们的心灵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形式,荣格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灵的诞生”,这时候的我们开始叛逆,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向往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为自己的人生积累厚度。之后,逐渐步入中年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人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人们会更加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有了之前的积累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以及追求,我们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和飞跃。即使我们到了老年期,也不会停滞不前,而是继续获得知识和发展智慧。
对于我们为什么会脱离集体意识,发展出自我?荣格认为,父母的教养,我们所获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在起着作用,使我们不至于沉溺于从前人继承的集体潜意识,而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自我。荣格将我们的个体差异分为两种倾向,即内向人格和外向人格,又结合他认为的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分出了8种人格类型。
虽然荣格首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但他所提出的内外向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认为的擅长社交或社交害羞所代表的内外向。他的外向人格是指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比如,一个孩子经常一个人呆着,也不怎么和别人交流,但是他却喜欢观察别人,喜欢观察周围环境、小动物,那就属于外向人格。内向人格是指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比如,一个喜欢写日记,冥想,体察自己的感受和变化的人就属于内向人格。
它们与思维、感情、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结合后产生了外向思维型、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型、内向直觉型的人格类型。对于不同的类型,荣格也分别给出了说明。
外向思维型,他们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他们会从自然界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开启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多的科学家就属于这一类型。比如,牛顿通过苹果的掉落受到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
外向感情型,他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主观判断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他们并不太看重对方的性格、思想等方面的适配度,而是会更多考虑身份、财产、社会地位之类的外部条件。
外向感觉型,他们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感觉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就像人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花花大少们,总是纵情享乐,追求刺激,但却头脑清醒,经验丰富,有着自己的一套独到的,能够自洽的人生逻辑。
外向直觉型,他们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这种类型的人对一切新事物都很感兴趣,喜欢发现新的可能,对新的事物也抱有敏锐的察觉,但却很难坚持做一件事,在创业者中较为常见。
内向思维型,他们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思想,既看重外部信息,同时也关注自己的思维,会利用各种客观事实来佐证自己的思考结果,但是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在哲学家中较为常见,荣格认为康德就是这样的类型。
内向感情型,他们情绪稳定,不露声色,会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内心,思维压抑,看起来总有种忧郁的气质。在演员、表演者中较为常见。
内向感觉型,他们不能深入事物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入自己的感觉。他们眼中的世界是自己态度的投射,简单说就是,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并不在乎客观事实如何,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较强的艺术性。在歌手、作家这样创作者中较为常见。
内向直觉型,他们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试图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各种可能性,因此也总有新颖的观点和稀奇古怪的想法,荣格认为艺术家们通常属于这种类型。
这样的类型划分,在现在看来,更多是为了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更准确快速的为人们提供需要的帮助,解决大家的困扰。但有的人会追求为自己定位,试图预测自己的未来,有时反而让这样的类型划分成为限制前行的桎梏。但其实,也许有的类型的人占多数,有的类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都很难将自己准确的归为哪一类,可是相信无论是谁,都在为世界的精彩出着自己的一份力,最终也都会成为这世界不可缺少的一抹的色彩,即使平凡如你我。
TIPS:文章观点主要参考《人格心理学》(许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