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售会上,年轻记者向坐在台上的他提问:“请跟我们说说您自己吧。粉丝们都希望了解他们喜爱的作家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快速眨着眼,凝神想了一会,欲言又止,于是垂眼,目光投向脚下。
“我……”他努力构思要说的话,然而脸随即涨得通红。双手搁在桌面上不停绞拧着。
底下有粉丝窃窃私语“他不是很会写嘛”。提问的记者也有些尴尬。有人解了围,起身询问他对一个热点话题的看法。
看得出他长出一口气。从尴尬中缓解过来,他调整情绪后,凑近话筒条分缕析地表达观点。
然而我却只记住了他涨红的脸和绞拧的双手。这反而让我生出几分欣赏和信任的心情。作为用笔奋斗的人,在面对面交流上迟钝些很常见,更令人亲近。
何况太多次见过这样的欲言又止。这一时一刹的迟疑,袒露人的内心,拉近彼此距离。倏忽间仿佛彼此的面具都摘下,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寂静回响。
心中翻滚着千言万语,然而正因为想要倾吐的太丰富,又太错综复杂,在千头万绪中找不出切入点,所以最终竟归于沉寂。
经历过,感受过,见证过,似乎搜罗了许多事可以分享,提炼了许多情感可以抒发,然而因为懂得,反而难以述说。因为太过了解,反而失去言语。
能和你就自己的挫折与悲伤侃侃而谈的人,若不能断定这份磨难只是他炫耀的标签,那就是他已经足够强大,战胜了这种种不堪。
回首过去,一切已风轻云淡,仿佛只是他人的轶事,纸上的故事,信手拈来,娓娓而谈。这时若还赔上眼泪,更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所以我不自觉地防备任何时候都滔滔不绝,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坎坷都谈笑风生的人。
他一定是练就了极坚硬的内心和冷漠的意志,让自己隔离在真正的情绪之外。像一个好演员,任何时候都能佩戴适合的表情。
真正的悲伤不能言说,真正的懂得是欲言又止。
我见过刚刚分手后隐忍疗伤的姑娘。千万不要问她过往,不要问她为何缘分没有走到尽头。
面对他人好心却触痛的询问,她只能苦笑摇头,敷衍几句便将目光转向别处,像要把心中的沉痛目送到远方。
于无人之处,她会让自己笼罩在青烟缭绕中。一段段烟头是自我惩罚,也是努力告别的仪式。
能流泪乃是原谅这段过往的表现。然而更多时候,不甘和沉痛堵在胸口,无力排解。眼泪无从召唤,只有轻叹和沉默陪伴被痛苦浸润的内心。
所以我尊重他人的沉默,也告诉自己不要开口。人生艰难旅途中,对于不堪往事,你不提,我不问,友谊不变,我们陪彼此一起熬出头。
沉默不只意味着千言万语的不肯谦让,历历往事的悲伤沉淀,也可能意味着自在舒适的心灵共处空间。
人和人相处时最好的默契,便是在恰当的时候,你不说话,我也沉默以对。
心心相印的此刻,言语是无足轻重的。不需要说话去达成。彼此磁场相容,心照不宣便可。
陪伴过历尽沧桑的老年人便会发现,他们总是说话很少,只是静静坐着,任凭岁月流逝。所谓安享晚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一生中大小事正在时光中慢慢落定,开口便是打破了这万事归一的过程。
得道高僧,除了念经诵佛之外,平时也鲜有言语。正如一位禅师被人询问时所答:“内心已经足够喜悦,何须开口?”原来内心自足便无须出言。
所以我赞许他人的沉默。真心的。当彼此的交流逐渐深入灵魂,对方能予我一段沉默,我便像欣赏山水风景画时目光抚过一处留白,心中欣欣然。
酒桌上的谈笑也常常令我反思。对于轻巧的话题,我们都可以于觥筹交错间口若悬河。
若一旦有人触碰了值得深思的话题,内幕深广的现象,懂行的人和熟悉内幕的人便开始沉寂,只有新手和小弟才敢知无不言。
外讷于言而心怀浩瀚学识的大家比比皆是。高谈阔论的却往往是只知皮毛之人。
对于真正深刻的知识和原理,懂得之人常常心怀敬畏,所以不愿出轻薄之言。若果然精通某行,还极力炫耀并夸大其词,生怕他人不知的,可能动机不纯,一心将之作为爬高和获利的筹码。
汉武帝曾被善于夸夸其谈的纵横术研究家主父偃的奏疏折服,当天便召见他拜为郎中(皇帝的低级近侍)。之后又因他的高谈阔论和谏言献策,一年之内四次将其提升,顺利进入汉武帝的决策核心机构内朝。
此人热爱打小报告,揭发检举别人毫不手软;同时又贪污受贿来者不拒,号称“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坑人误国的事情做下不少,到最后被屠灭全族,“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对纵横术的高谈阔论成就了主父偃,然而最后也将他送上黄泉之途。
所以对于那些口若悬河之人,除了佩服他的口才,是否也该微微皱眉,思考一下他的动机和目的呢?
他若真是懂得,又何必急于表现;他若真是不懂,又何苦好为人师?
懂得何止让我们在人声嘈杂中戛然而止。懂得也让我们在车水马龙中选择隐匿。
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社交恐惧症的影子。
在争相发表意见的人群中,你是不是会保持静默。在热闹的聚会上,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电量流失,需要回家独处给自己充电。
听见邻居开门走动的声音,刚迈出脚的你会不会暂时隐于家门之后等对方离去。在地铁火车上,你会不会习惯性插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在话语的海洋中保持安静,和在熙攘的人流中保持疏离是一样的,是那些了解自我和了解人性的人偏爱的姿态。
幼儿如果不是天生自闭或因陌生心怀胆怯,总是热爱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蹦跳吵闹,并且渴望成为众人目光的中心。
但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知道的太多的我们,便会悄悄让自己从中心位置挪开。有时恨不得保持隐形状态,给自己自由呼吸的空间。
只有遇见心仪的人,才满怀羞涩地“无意”中常常出现在他或她左右。
有趣的是,若能有机会接触心仪之人,前期必然是抓紧一切可炫耀自我的机会拼命向对方灌输自己的过人之处,滔滔不绝,极力美化自我。
等彼此了解加深,感情渐入佳境,反而没有那么多夸大的言辞,而更愿意握紧对方的手,安静感受彼此的心跳。
最动人的表白,往往字数最少。长篇大论,有时才让人不得其意。
爱情如此,友情亦是。挚交好友短信电话时,寥寥几句便互通心意。见面切磋,往往是酒多话少。
感情的真挚无须太多言语加持。许多时候更是,你不说,我也懂;我无须证明,你也明白。
所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懂得的人总是侃侃而谈?也许,有时反而是无可奉告。
也许是偏见,但是我们中确有一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话少的人。觉得他们心思澄澈,没有伶牙俐齿,不会油嘴滑舌;或是心有敬畏,不愿品头论足,冒冒失失地出言。
无论喜欢哪一类的人,只要明白,懂得真义的人不一定能侃侃而谈,巧舌如簧的人不一定能推心置腹,那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