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写作的时代,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写作本来是件令人精神愉悦的事情,然而,活在今天的我们却越来越糊涂了。
近两年专心写字以来,朋友中渐渐多了热爱写作的人,偶尔聊几句,发现大家都超忙,白天上班被修理,晚上熬夜赶稿子,天天画着熊猫眼,人却越来越焦虑,心里长草不得安宁。
时间都去哪儿啦?为什么连做个葛优瘫都顾不上,更别提打小怪了。此时,一个笔友小窗跳出来说,知道为什么古代文人不得颈椎病吗?因为他们头悬梁啊!顾不上理她,发一个笑脸过去,继续码字,很快码到脖子僵硬,两眼模糊,手腕酸痛,想起她刚才说的头悬梁之事不禁笑了,难怪骨科治疗室里都是头悬梁的病人。
抬起头,歇口气,不经意间在镜子里瞟到了自己,吓了一跳,怎么快成犀利哥了?是要给那家走流浪汉品牌的服装做代言吗?不是说好了,要走在希望的田埂上,写出“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个帅哥老船长”吗?
写手们都怎么了?为什么大家写得很辛苦却没有进步?程序男冒出一句:软件该升级了!
01 什么是写作的软件升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电脑还是一款手机软件,渐渐变得缓慢,像一个上山的老人迟钝而无力,但是升级之后,立刻焕然一新。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公司之间真正的竞争,就是软件的竞争。
作为一个写手,软件升级已经成为一个写手的竞争核心,它即决定着文章的高度和深度,也决定着硬件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和发挥。你升级得越快,你的文章越精彩。
因此有人说:写作的基本功里,软硬件各占了一半,大脑思考是文章的关键,是写作的软件部分,写作的技能宛如硬件,如果硬件够棒,软件也要不断升级,一手硬一手软,两手都要抓,文章的水准才会水涨船高。
一个人的写作软件就像一棵大树,根有多深多壮,后劲就有多足,爆发力也会源源不断产生,一浪高过一浪。
每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取决于那个特殊的土壤。碎片化时代来临,大家都不再踏实下来仔细钻研一门学问了,随之而来的现象是人们都不再用脑了,因为一切都太方便了,我们不再需要记什么知识点了,任何问题,网上一搜,尽在眼底。也不需要分析了,因为网上已经有更专业的人把一切都分析的头头是道了,可大脑这东西用进废退,人们因此正在变懒变蠢。
昨天看到一条消息,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出租公司,已经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展了业务,明年将全面登陆美国,想象一下,人们连车都不用自己开了,会不会加速老年痴呆症的年轻化。
高尔基说过:当一切都很容易,人就开始变得愚蠢。当社会发展到周围的一切都现成且唾手可得,人们全方位变懒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温水煮青蛙,青蛙死之前既不流泪,也不懂死期将近,安乐死。
02 提升软件,需要一颗安静的心
写字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没有一颗安静的心,笔下的文字宛如晨起后未梳妆的鸟巢。
怎样才能让自己静下来呢?有人说,最好是练习瑜伽,不练也可以,至少会打坐或者冥想,就是想办法把自己清空。不清空的大脑写作区,乱七八糟堆满了杂物,好主意挤不进去,就不会有好文章出来。
还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清空的习惯,有人爱跑步,有人喜欢热水澡,还有的人练拳击,无论哪一种运动,大汗淋漓,周身通透,排除毒素的同时,也排除了大脑的废物。
记得一本书里说过:最有价值的思想会在潜意识里排队。就像简书里的文章加入了首页投稿,但是仍没有出现,而是在等待时机。如果大脑愚钝不清,思想就像深海的鲨鱼,永远没有机会闪现,重要的思维也无法列队,接受检阅和通过。
想着那个最重要的故事,想着构思,想着如何表达,只有当大脑把那个最重要的问题置顶了,它才会开始进入潜意识。
这么说来,首先要清空自己,然后努力放松,最后列出重点。写作时不会放松就好比照相时面对镜头,紧绷绷,出来的身姿和表情都像纸片人傻二,只有放松了,气质才会体现,神采才会飞扬,好的照片跃然而出。写作也一样,大脑放松了,才会有好主意,文笔才会轻松活泼,挥洒自如。
放松下来后,我们会发现,写字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一样的故事经不同人的解读,每个字便带上了写字人的DNA,或幽怨,或恬静,或令人捧腹,或引人沉思。文章带着我们的呼吸,一吐一吸,一字一句,如兰如馨。
03 看清事实,你其实没那么出色
盲目追随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另一通病,大家过剩的精力无法找到准确的出口,看着周围的人都去关注谁,自己也就跟着他们的熊迹去追风了。
不管我们是路人甲,还是路人乙,都会发现一个事实,在一块地方耕耘久了,就会有一些追随者。这便给人一种假象,以为自己挺不错了,但实际的情况是,总有人比你在那个问题上更无知。
现在初二的学生都来到了简书,他们自称是小白的立方,但对起话来,往往吓你一跳。跳过之后就想,这些孩子们长到30岁时,会是怎样的齐天大圣?
世界名著没人读了,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大家都跟随着领读达人的脚步,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现在这个阵势,不读书不思考很快就变成为克隆猴啦!
04 怎样提升思考力呢?
有人说,借用质疑法,沉淀法,换位思考法以及逻辑学,把你认为最为重要的问题想清楚。
第一步,先选定一个文章的构思,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把那件事情的大纲和要点写下来,逻辑线索罗列好,沉淀几天,然后打散,重新排列后再去掉一些内容,观察一下,再重组,看看有什么不同。循环往复,至少三次。
把文章大声读出来,有趣的是,当我们发出声音后,仿佛多了一个把关者。大声读出来,有利于把正在思考的文章灌入潜意识,它会在合适的时候冒出来,给你答案。
有一本书叫做《零秒思考》,作者教给我们一种思维导图的练习方法,每天用十分钟做笔记。梳理思想,清理头绪,坚持一个月初步见效。
大多数人有了主意,不敢落笔,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在原地兜圈。用这个方法可以不遗漏任何思想,写下来丢在抽屉里等待着孵化。
换位思考法,假设自己是读者,我最想看到的文章是什么样的?风格?字数?甚至取材。白居易的诗之所以出名,就是他坚持把每一首诗都修改至连不识字的老妇人都可以读懂的地步。
哲学思考,把一个普通的故事提高到生命的意义,动态地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动声色地进行描述,突出它和普通人之间的共性,引发出一连串思考。
有的人一周思考一篇文章,也就是从酝酿到思路成熟需要的周期。也有的人两三天就可以酝酿成熟,每个人大脑的活跃度不同,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酝酿周期是重要的事情。
也有的人,喜欢写作之前,先去搜集资料,看看这类文章大家都是怎么写的,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大咖,他们是怎样看待和描述的?自己赞成哪些?反对哪些?
如果英文流利,去看英文的东西往往会有更多发现和惊喜。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共性教育,老师说的话,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我们没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仅有寥寥几个,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一目了然,稀少而珍贵。
人和人的聪明程度都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之处,有人善于思考,渐渐形成了一套思考的方法,保持着头脑开放的姿态,虚怀若谷,随时采集,随时质疑,随时调整。
《第五项修炼》里面说,人的大脑在一生中只用了不到20%,其余的80%依旧在沉睡,有趣的是,大脑这东西,你用得越多,脑洞就开得越多。不断地思考,就等于芝麻芝麻开门,打开的不是宝库,却是一个更睿智的自己。
最后一本书,《学会提问》教给我们不盲从,不草率,理性客观,真实准确地看待世界。
养成思考的习惯之后,写作时主题不会乱跑,逻辑会有条不紊,写这段文字时就已经看出它对全文的影响,是加强了主题?还是消弱了主题?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非要写下来这段话究竟是为什么?大脑监视器帮助我们的苏格兰裙不会跑偏。
如果是认真地读书,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打酱油时说的。
一位美国作家说过:“写小说就好像开夜车,你的视线只达车头照的到的距离。但是你还是能这样走完整段路。你无须看清自己将去何方,你只要能看清前方两三英尺即可。”现在,我们都处于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一段段走过,最终抵达目标。
最后,我把文章的内容做一个归纳:写作分为软硬件,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写作的软件就是人的思考力。怎样提高思考力?首先清空大脑,放松下来。然后罗列出重点,交给潜意识处理。之后,找出自己的酝酿周期,读相关的书籍,锻炼思考力,提升写作的软件。
同写作相关的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写作秘笈杂货铺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