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数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数学中文化内涵的发掘,导致学生只会做题,无法领略数学知识的文化魅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中的文化因素,开发出数学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一、讲述数学史,进行数学文化渗透
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回顾,能够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强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有效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就能深化他们对所学概念、定理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初次学习复数的概念时,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透彻,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他们了解有关复数的数学史,比如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有关复数发展史的知识。经过仔细的了解后,学生发现原来18世纪的数学家也难以理解复数的概念和性质,人们对于复数的认识,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畏惧感,增强了学学习自信心。除此之外,学生也能从数学发展史中获得学习的灵感,理清学习思路,比如通过对勾股定理的了解,学生能够总结出数形结合的相关思想。
二、结合生活教学,适时渗透数学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数学知识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生活的每一处都包含了数学因素,比如贷款、理财、购物等,均离不开数学。对于高中数学来说,要想将数学文化落实到教学深处,也应当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选取鲜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理解数学知识和文化。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下生活场景:小宁的爸爸想去银行存2000元钱,他预计存5年,利率2.25%,某银行的存款方案有两种:第一种为一年定期,期满转存,第二种为零存整取,请你为小宁的爸爸选择利息最高的方案。经过一番计算后,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案利息更高,这样就引出了指数函数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就能更好的开展教学。不难看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感知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挖掘教材内容,感受数学传统文化
在高中阶段研究数学的文化因素,就是要通过加强数学文化对课堂的渗透,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数学文化教学的深层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数学课本,从教材中开发有效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卖油翁”的经典故事,以此作为概率教学的案例。比如说“铜钱 d=2cm,将铜钱的中间凿出一个长为1cm 的正方形小口,然后用水滴向铜钱,求水滴直接穿过正方形小口的概率是多少?”教师的这番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概率知识,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到了数学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概率的知识,学生经历了有趣的学习体验,加深了他们对概率知识的掌握。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数学文化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以外,教师还应当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文化的感知,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文化。教师不妨采取专题演讲的手段,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数学文化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有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空间几何的知识理解不到位,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相关性质的把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评比竞赛,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探究来学习课本知识,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参照,全面准确地理解空间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学生在互相评比和交流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既能获得共同的进步,又可以体会到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显著增强学习效果,这就是实践活动在数学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总之,开展数学文化教育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中文化内涵的认知,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陶冶,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了解数学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形成,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