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词汇量用尽,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平时积累的就少
如果平时看书、看文章数量不多,那积累自然就少,肚子里无货,到用的时候提取不出,这种原因导致的无词可用,需要列书单阅读、作摘抄,刻意记忆成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年少的时候书摘和书读得都很多,但在写作的第一年,依然会感觉脑子经常卡顿,初以为是词汇量不足,但后来长期日更下来后,才发现并不是那样。
原因在于大脑对于写作这种行为,未经过长期锻炼所导致的生疏感,这种体会就好比你画画,如果不天天锻炼,拿起笔来,心里想的是一回事,画出来的人物会是另一会事了,歪的、不对称的、或是比例不对的,写作同理。
继续往下写不要停,每天看一遍初高中词汇汇总,都可以解决,我那个时候打印了这样厚厚一沓纸,每天过一遍,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但面临的新问题是,新型网文并不需要过多的词汇,有些生僻的词还不能用,比如空谷足音、晶莹隽永、记帚忘苕等这么好听的词,你见过几篇文章会用?出现率又有多高?
所以并不是词汇量不足的问题,而是运用不够熟练的问题。
2.修辞运用不得当
当你的词汇量不太够用时,还有一个方法是运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虽然很常用,但分高级与低级之分。
高级修辞可以令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如我上面形容画画与写作之间的对比,就能够把那种无法直接提供给你的体会,用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传达给每个朋友,那就是高级类的修辞。
很多网文大神的语文基础并不差,他们的修辞也用得极高级。
比如:我的眼泪涌了出来,这美丽的夜中世界在泪水中抖动了一下,又变得比刚才更加清澈。——刘慈欣《球形闪电》
写大脑构造的书,作者的文笔极好,能够把枯燥的科学写得妙笔生花,让人身临其境,让科学与文学有效接轨。
比如:我们的情感世界其实就是一片由神经所造成的幻影。
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要是没有记忆捆绑整合,它就会分解成无数的碎片,就像我们活在无数的瞬间。
所以,提高自己的修辞能力,多看一些好句子,多用好的技巧,多写多练,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足够了,文学的魅力不就是把词语打散了重新组合?就看谁的组合更精妙。
3.对事物的理解不够
想把一件事写好,需要不断加深对它的了解,就好比你画一朵花; 简笔画也是一张; 白描也是一张;工笔重彩依然是一张;那么细部放大进入花朵的中心更是另一重感觉,抽象扭曲花朵的原型变幻成另一种形态,又不失花朵的特征它还是一种手法;进入花朵的思想,把自己变成一朵花,以花的眼睛来看世界,来思考整个世界,它依然很独特; 片段性的记录花朵的开放,打散重组,还是一种。
这些需要有循序渐进的了解,从纵向到横向,从外表到思维,从中心到发散,无论你从哪个方面进行,都有可写的东西和感悟,重要的是理解并深刻感知。
这个过程漫长而值得,你要从灵性到对世界观,到思考,到哲学,慢慢进行提升,感知世界不同的变化,多加观察,这是作为写作必备的一向技能,决定你的高度。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有人天生具备,就比如有些孩子拿起笔来就画得很像很好看,这就是他的天赋,来源于他的观察和思考。
那么写作也是一样的,加以勤奋地练习,人人可以做到,问题就是对抗大脑的懒惰性。
而当你的观察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什么词汇?要什么拽文?一样可以用简短优美的句子把文章修饰得极美好。并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这就是叶圣陶说的:写文章就是把话说好。
而那些文人为何要引用成语,只是为了把一件事说得更透辟,展现得更容易理解,并不是故意去拽的。
而这需要对那些词语有着深刻的理解力,提升理解力也是重要的写作能力。
所以,并不是你脑子里没词汇了,而是你对世界了解得不够透,无法用现有的语言写得更深入,这时候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多维度理解才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