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习课上,我让同学们写课本上的作业,顺便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我在教室里巡视,尽量给学生更多的个人关注,提示一些学生不能用笔尖指读等。对于后进生,提供一些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会在他们身边停留多一些时间,给予一些指导,协助他们按时完成任务。
突然发现有个倒数的女生,预习得特别好,但是句子里出现了一个我们还没学过的单词。我觉得很奇怪,当然我猜测她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为了解事实经过,我低下身子,轻轻问她这些是从哪里看来的?她好像想都没想,本能地回答我说自己写的。我想这又是一场心理战啊!我指着一个单词告诉她,这个单词你应该没学过。而且听力我还没放,你怎么答案都写好了?我感觉到了她的紧张。但是她依然坚持说自己做的。我知道她肯定撒谎!但是我并没有和她纠缠,因为身边的同学肯定在默默关注着我们的对话,我想要保全她的面子。我小声告诉她,可以想好再告诉我,便走开了。
题目讲好了,大家还有几分钟自习,我走过去,再次问她到底是什么情况。她顿了顿,吸了一口气,轻轻地说:“看的。”“看谁的?”她低下头,从抽屉里找出上下册的旧书。“我问高年级借的。周末我看到我和他的书一样。”她肯定在内心挣扎过无数次到底是否该告诉我这件事,或者该找一个怎样的借口蒙混过关,或者担忧说出实情的可怕后果。我想我能理解她为何深吸一口气了。然而她最后的这个举动令我很诧异,因为她的诚实。我告诉她,下课来找我。
这场“战斗”告一段落,该改一改战术了。此时,我脑海中出现了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心想为何不试试呢?刚好我有糖呢。下课后,她很自觉地来了,很紧张地拿着借来的书站在办公室墙角。办公室里人多,我不想令她难堪,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于是我请她到办公室门口等我一会儿。
因为她个子较小,出办公室门口后,我走下一个台阶,以便她和我差不多高,以拉进距离,表示尊重。我先递了一个棒棒糖给她,说,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棒棒糖是奖给你的。她接过糖,显得很不好意思,也很讶异。我追问:“为什么借来这两本书?”她说她怕自己不会。我鼓励她,不会没关系,我们可以学,抄来的不是你学到的。你抄了一个单元,那这个单元的内容你都会了吗?她简单回答了我,没有。我又换一个方式问她。你是不是想预习得更好,上课可以更有信心?她点点头。“你能主动预习已经很不错了!这还有一个棒棒糖是奖励你主动预习的。预习时候不会很正常,上课可以认真听课,你一定会比借来的书上写得更好。”我边说边指出了这书上几处写错的地方。她又点点头,轻轻地说:“我把抄的都擦去”。我拿出一块巧克力,对她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你十分好学!也非常努力!而且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这两本书放在我这里,期末还给你。她把书递给我,拿着巧克力和棒棒糖,不好意思地笑了。快回去吧!一定要加油!靠自己!好吗?她微笑看着我,点点头,跑开了。我看着她的背影,也笑了。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撒谎,作为老师,我们不是要一味拆穿孩子们那极其容易识破的谎言,不是要让他们绞尽脑汁找借口逃避处罚,不是要把孩子们的谎言公之于众,杀鸡儆猴。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故事,他们的声音。心理学中分析过人撒谎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为了给他人制造积极的印象或保护自己免于陷入尴尬和不安的境地。教师可以创造安心的环境,脱离尴尬的氛围,解读和发现孩子们的优点,通过鼓励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信赖及安全感。
事后,我想如果我自习课当众拆穿她,在课堂上大声说出那句伤人的话,“你肯定撒谎!”,她断然不会把借来的书交给我,也不会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把课本上抄来的答案擦得一干二净,更不会在后来的上课中一次次举手回答问题。
这件事也告诉我这个老师中的新手,尊重,鼓励,爱与包容应该常常出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用心,用情去解读每个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赢得孩子们的信赖和尊敬,才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随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快乐学习,创造出美好和谐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