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陇端简介
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陇端节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一至四月间,要过"陇端节",即赶风流街。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如果双方有意,可以互赠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丝线、首饰 、花毛巾和糕点等;而回赠给男青年的则是自己手制的布鞋,五色糯米饭和粽粑等等。
一年一度的"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
节·日·描·述
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节日起源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
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故和祝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
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2011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传说
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归料乐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雅提放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节|日|习|俗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
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戏|班|表|演
表演
戏班表演是陇端节有一大特色亮点,在壮族民间就有"无戏不赶珑端街"的说法,可见看戏是人们过陇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过几天节就演几天戏,一般白天演武戏,晚上演文戏。如《弄娅皇》、《弄侬智高》、《弄三色》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红鸡蛋、花糯饭是壮族人节日各户必备的食品,用来招待远方的亲朋好友,边品花糯饭边看戏,好不惬意。
年青人则在节日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寻找心爱的伴侣。到时,你会听到:"三月里来珑端街,哥送月饼妹送鞋,哥送月饼用钱买,妹送鞋来自己裁"、"三月里来珑端街,锣鼓咚咚戏开台,青年男女唱对歌,寻根问底找情人"等民谣。
歌|玗
01
陇端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02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篮欠击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墓杠击誉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饮|食
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
折叠穿着
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富|宁
民俗
陇端节是富宁壮族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每年农历的
二月和三月间举行
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
虽起源于壮族
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陇端节发展至今
早已是富宁县境内
各民族群众共同庆祝的节日
今|日
今年的陇端节,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参加这场民族盛会,闹街、唱山歌、演壮剧、竹筏对歌……把陇端节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推到了顶峰。
那|能|乡
“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今年陇端节的民间壮剧展演,群众可谓是过足了戏瘾。黄文梅所在的那能乡那拉戏班带来了拿手好戏《浪子接媳》,收获了无数好评。“赶陇端的传统就是要看壮戏,这次壮剧展演我们戏班准备了半个多月,我们都想好好表现。”黄文梅告诉记者,她和伙伴们从小就在村里看壮剧长大,深深地热爱着壮剧,所以大家格外珍惜这次舞台。
民|族|服|装
换上漂亮的民族服饰“赶陇端”,对富宁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而这仪式感背后则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为了今天的闹街仪式,彭璐早早就穿上了事先准备好的瑶族服装。“感觉距离上次闹街仪式这么热闹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我们大富宁太棒了,真的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剥隘陇端
剥隘镇坡芽山歌、者桑乡壮族手巾花棍舞、木央镇彝族刀叉舞、田蓬镇苗族芦笙舞......富宁县各民群众向往来宾客展示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民族情韵。
节日意义
"百花幽香在三月,三月壮乡情满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节。它又叫"三月节"、"赶花街",是壮族的情人节。
陇端节据说是过去壮族青年为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兴起的习俗,是壮族青年人的节日,是情与歌的节日。
在陇端节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勒少"(小姑娘)、"勒冒"(小伙子)身着盛装,或肩挎彩包,或身背笆箩,手挽提兜,都带着自己最满意的礼物,在花街上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当"勒冒"得到意中人送给的毛边鞋,花鞋垫,锦绣包后,便立下山盟海誓。"勒少"得到意中人赠送银链、项圈、手镯、头帕、手巾等定情物后,便许下终身白头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