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澜
编辑|菠萝斯基、一个叫小编的编辑
对工作单位离家远的朋友来说,遥遥上班路无疑是一场囧途。尤其是对在偏远乡镇上班的朋友来说,摇摇晃晃的坎坷小路,可以摇地你满眼冒金星,抖得你五脏六腑乱颤。
记得一次到村里扶贫时,同行朋友说起他第一次去单位报到的悲惨经历。分配的单位在县城西北处,离家很远。报道那天的一大早,他就背着行囊,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车站等班车。
眼看班车驶来,近看车里人满为患,只见司机摇摇头,一脚油门班车就跑远了,只剩下我们十来个候车人呆若木鸡。一天只有两趟车,已经走了一趟,没办法,只好乖乖等下午的班车了。
等啊等,等啊等,下午终于看到有班车远远地开来,结果呢,又是满满的一车人,就像一瓶被塞满的沙丁鱼罐头。因为担心重蹈覆辙,车子不愿再搭人,同事咬咬牙奋不顾身地一手提行李,一手抓车门,像英勇的印度阿三一样跳了上去,这才逼停了班车,顺利挤上车。
班车后来又经过了几个乡镇,在十多公里的盘山路上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翻过了一座大山才到达目的地,而此时已是夕阳西下。
后来,他又来来回回搭这趟车不知多少次,路边山势巍峨惊险,路况崎岖坎坷难行,甚至连沥青、水泥都没有,每次都是灰头土脸,活像刚从煤窑出来的矿工。
听完了他的诉苦,也勾起了自己的经历。才上班那会,也是赶班车,正巧碰上修路,车轮卷起万丈红尘,每次到镇里,脸上就蒙上了一层厚灰做的“面膜”,活像刚做了泥巴浴的傻妹子,包包也难逃“火山灰”的魔抓。好在后来通了高速,结束了我的悲惨经历。
在基层,除了回家路途遥远以外,走村入户也是一次考验车技的冒险征程。开车下乡的时候,最怕遇到弯弯的小路,路上又没有什么明显的路标,手足无措地迷失在不知名的小路上那是家常便饭。GPS基本没用,除了问问老乡没有别的办法。
记得有一次,自告奋勇地带领导去看村里的某个项目,开着车在乡间小路转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目的地。到后来,转得领导都烦了,直接来了句“你是今年刚上班吗?看样子很不熟悉啊。”发生这种囧事,作为一根上班四年的老油条来说,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只好憨笑着点头,“是啊是啊,才来,不熟。”
乡间小路不仅弯多,路还窄,作为一名驾龄不长的女司机,每次开车下乡都会紧绷神经。碰到会车的时候,最是头痛,一般就是老老实实靠边停,等对面的车走了我再动,有时候碰到必须两车相互配合才能通过时,也是一脸无奈地看着对面的司机,两手一摊,大有一副能奈我何的态势,为此也受了不少白眼。
有时候跑一趟崎岖坎坷的土路、石子路回来,从头到尾的把车检查一遍,如果不出意外,肯定又添新伤疤了。
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把车直接开人家单位大门的水泥墙上,车头没了,水泥墙也被我蹭下一大块,直到现在,人家领导看见我都会打趣地问“你啥时候来补补我们的大门呀!”哎,真是囧到家了。
在基层,跑村串户是常事,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开车水平倒是有了那么一点提升,但是看着乡下那些弯弯窄窄的水泥路心里也满是感慨。
随着发展,大部分村里通了水泥路,但一般都比较窄,偏远一点的地方,水泥路只延伸到村里的主干道上,甚至有些地方便还是最古朴的泥巴路,所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一般就是小面包车在小路上穿梭,步行仍是村民出行的常态。
工作前几年,陆陆续续的,通往镇里的高速、县道都修好了,主干路的交通确实便利了不少,可是一些乡间小道却还是给人一种满目疮痍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小村,到上面争取项目很难,村子里的也没什么人,有条件的村民都举家搬到了镇里或者市里去了,所以集资也难,久而久之,就更有一种偏远的感觉了,检查的队伍去的少,外界关注的也少,渐渐的,便被遗忘了。
看着这些古朴的乡间小路,想起那些远在山脚下的扶贫对象,便有了一种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的感觉,美丽的乡间风景,因为遥远,因为糟糕的路况,让人无心驻足观看,也让人倍感窝心啊。
作为体制人,其实今后的道路也如这乡间小路一样,有波澜,有曲折,但总的来说,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宽阔。康庄大道是路,蜿蜒小路也是路,有的人从小路走上了大路,越走越宽,也有人在大路上迷失又绕回到小路,越走越窄。
人在远方,路在脚下,正如那句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借此机会也祝,各位喜欢看南说北讲的体制君,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