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高考失败者,除了那些痛苦的高考失败者。这几年通过自我分析我逐渐明白了:高考失败的痛苦不是来自高考失败本身,而是失败者不承认自己高考失败的事实。
我1985年高考失败,(也曾)是个高考失败者。
近几年,每逢高考结束,我都想涂鸦点儿有关高考失败者感受的文字,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这其中的原因我心知肚明,那是对痛苦的防御。
越是痛苦,越是压抑,越是不敢触及。
没有经历过高考失败的人,永远不可能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我真心盼望着有一天心理足够强大,能够诉诸文字,让更多人知道当时的我到底有多么痛、多么苦!
高考失败远不像成绩不及格,一向还算好学生的我也曾有过成绩不及格的重创,但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当量级,就像氢弹和原子弹。
今晨的话题就从我读大一时的两次成绩不及格讲起,这恐怕也是我迄今为止唯一的不及格经历。我想由此科普一下心理常识,也试图提升大家对心理现象的认识。
明眼人看的出来,这一做法本身就是我对高考失败的防御!
作为一种自我暴露方式,我经常说起那两次成绩不及格,而且每次说的时候,我既能沉浸在当时的痛苦中,也能够及时地从痛苦中走出来面对现实。在动力心理学看来,能做到这一点,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表达痛苦也就成了炫耀。当然,像祥林嫂之类有心理问题者,表达痛苦可能是一种唤起他人注意或控制他人的方式。
有次我又说到自己考试不及格,有学员调侃:“老师啊,您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怎么那么单一?”其他学员都跟着偷笑。
我无地自容,因为我在学生面前还有自知。
社会心理学讲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基础,2012年版,第127-128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书上说“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我企图通过说自己考试不及格这点“小的不足”来抬高自己的伎俩,被这位学员轻易识破,也说明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印象管理。因为,“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的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不成功源于不正确,我高估了自己的经验却低估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还有一次,就在我讲“影响喜欢的因素”时,说到“熟悉与临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和“人格品质”,有学员提议:“老师,再给我们讲讲您大学考试不及格那档子事儿吧,那样会增加您的魅力。”
又是一阵哄笑。
她的提议,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书本(第164-165页),“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
看样子这位学员是把教材吃透了。
我的确在用两次成绩不及格做印象管理和能力显示,甚至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两次考试不及格,我早在20多年前就将其形成了文字。文字是最高的理性,也证明我已经有了最成熟的防御——升华。
但是,至今我都不能直面高考的失败,而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高考失败过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高考失败者,除了那些痛苦的高考失败者。这几年通过自我分析我逐渐明白了:高考失败的痛苦不是来自高考失败本身,而是失败者不承认自己高考失败的事实。
毕竟,在人的一生中,失败容易,成功也不难;但成功了不骄傲不易,而承认自己失败了实在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