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关于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分之七八十的班级都采用公开竞选的方式但其中竞选了,但人员基本没有变化的占40~50%。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在我自己的班级中,我发现也有这样的情况。在本学期以及上学期的班干部竞选中,有许多同学都能积极的来参加竞选,是认真对比上学期以及这学期的班干部班子,我发现其中有80%都没有改变。
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是这部分同学特别有能力吗?是同学们比较喜欢以前的“领导班子”吗?是老师也比较能够信任这些有经验的同学吗?无可质疑的是,在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班干部是是维持班级秩序的一个有力支撑,也是班级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本书给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如何进行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一、同学关系应当是亲密的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当是一个家。小学阶段与初高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小学有6年,那么就意味着在这6年里面我们的同学们都是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如果能够好好的利用好这6年的时间,同学们之间会形成兄弟姐妹般的浓厚深情。然而这样的深厚情谊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也不会是无缘无故就能够诞生的,这种关系离不开同伴之间的交往。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更善于交往的同学往往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他往往也是班干部中的一个,这样的同学对于班级生活的策划实施也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我有理由认为,必要合理的社交关系是班干部一个不可缺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越早培养越好。书中记载了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交友调查,并且根据调查内容设计了交友的活动。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并且可以借助一些游戏的形式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例如在书中提到的换座位的游戏。这种交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学们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班集体。
二、同学关系一定是平等的
事实上在班集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某班干部,因为自己掌握一定的权力,而对一些导弹的同学多加指责,这部分被指责的同学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意见。事实上,被指责的同学的确是有错误的,但是这种赏罚的体制就将班集体中的同学分成了两部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我认为班干部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榜样,但是在他们执行班级条约之前,必须让让大家明白:同学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有部分同学作为班干部表现的高高在上,也有可能在老师疏忽的地方,对自己的好朋友开点后门,对自己讨厌的同学积极扣分。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于他们没有很好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概念。因此我认为,应当尽早建立平等共存关系。
李家成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是在基本生活内容的享用方面,要做到保持底线的公平。就是我们平常会说的,班干部轮流制度。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力来体验这一个岗位,并且在这一岗位上得到锻炼。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可行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岗位都适合轮流,比如我们通常轮流的是一日班长,但是对于像音体美方面,是否可以来轮流体验还存疑。另一方面是在班级文化倡导上,要弘扬积极健康的交往关系,让平等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这方面我认为其实同学之间本身就是具有差异的,比如成绩的差异,有些同学成绩比较优秀,有些同学暂时落后,还有在能力方面有部分同学确实在领导力策划里表达力和问题解决上面略胜一筹,这与平等的意识并不冲突,身为班主任更应该积极的引导同学们,及早树立起平等的观念。其实有些时候,一两句表扬可以让同学们对一位同学改观,同学们之间热心的帮助,温暖的话语,也可以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地促进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
三、同学之间是相互学习的
正如书中所言,当群体关系建立与发展起来,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学习关系就可能建立起来。要注意的是,学校目前不止发展与培养同学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还培养同学们社交、创造、学会学习的能力,而这些很多能力都是在合作交往之中产生的。
有很多时候班干部都是老师在同学们之间树立起的学习榜样,这个榜样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班集体文化的形成。其实班干部也是很好的一种资源,但有些时候并没有被完全的利用起来,很多的班干部都变成了维持秩序,保持纪律的一种“武器”,班长和纪律委员维持班级,纪律体育委员维持体育课纪律,娱乐委员维持音乐课纪律。当一个班级只剩下纪律,这一定是一个不够活力的,不够有创造力的班级。其实班干部的作用并不只是在课堂上,还有班级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日常生活也是同学们互相学习的主战场,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不断创生新的基础,平台资源和利益需要,这一过程是对同学们有能力要求的,也同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