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敏感者总是容易爱上高自恋

在关系的世界里,有一种格外矛盾的组合:

高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和高自恋者(Narcissist)。

从生理层面看,高敏感者的神经系统会本能地排斥高自恋的冷漠与操控。

但在现实中,却常常有人陷入这样的感情,甚至难以自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

答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童年印记的重演、互补幻觉的吸引,以及情感上瘾的困境。

① 童年印记:熟悉的痛,常被误认作“爱”

心理动力学指出:

人们会无意识地重复早年关系模式,这被称为“重复强迫”(repetition compulsion)。

所以在成年关系中,就往往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模式。

如果一个高敏感者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一方是强势、忽视或冷漠的,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将这种模式——内化为“亲密的常态”。

也就是依恋理论(Bowlby)里提到的:

早期关系经验会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内在工作模式”

精神分析学者Alice Miller 在《天才儿童的悲剧》中写道:

“孩子为了生存或被爱,会压抑真实需求、调整自己以适应父母的期待,却因此在内心深处埋下创伤。”

这意味着,高敏感的孩子习惯了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把自己的敏感转化为自我保护:

发展出“过度警觉”与“讨好策略”。

长大后,他们遇到同样强势的高自恋者时,身体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这似乎就是他们曾经体验过的“家”。

而在依恋理论与心理动力学里,这叫 “熟悉感的陷阱”(the familiarity trap)。

对高敏感者而言,这种熟悉并非真正的安全,而是对旧模式的身体记忆。

上篇文章《高敏感对高自恋有生理级别的排斥》中我们就写了关于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经历便是如此。

她高度敏感,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常以批评和权威压制她。

成年后,她的人际与婚姻关系中,也不断出现类似的紧张与痛苦。

这不是巧合,而是童年的“高压模式”在不自觉地重演。

② 互补幻觉:脆弱与强势的“完美搭档”

从表面上看,高敏感者和高自恋者像是一对互补的组合。

•高敏感者往往自我怀疑,渴望被保护;

•高自恋者表面自信、果断,看起来“无所不能”。

在恋爱初期,这种互补感容易让高敏感者产生依赖:

•“Ta能带我走出不安”;

•“Ta的自信就是我缺少的东西”。

事实上,这种互补并不是真正的平衡——而是权力与脆弱的错位。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早在上世纪就指出:

自恋者的“自信”常常是一种掩盖深层不安全感与自卑的表象面具。

当高敏感者把这种“虚假自我感”误认为“力量”,就会陷入幻觉:

仿佛只要紧紧依附,就能获得稳定。

但我们要清楚那些是高自恋者对外展示的“防御性自我”,是一种假象,而假的是靠不住的。

现实例子中,演员玛丽莲·梦露的关系史常被研究者提及。

她的童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反复表现出依赖与不安。

她交往的伴侣不乏强势、甚至带有控制欲的人物,而她的敏感特质和不安全感,使她在这种关系中承受了巨大的消耗。

学者们认为,这一模式反映了她在“渴望依附”与“情感失落”之间的反复挣扎。

这就说明:

所谓的“互补”,并非真正的互相成全,通常都是高敏感者把自己困在一场单方面的情感消耗中。

③ 情感上瘾:间歇性强化的“过山车”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在其行为心理学实验中提出“间歇性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是最容易让个体形成依赖和上瘾的条件反射机制。

高自恋者常常在关系中一会儿热情、一会儿冷漠;一会儿给予肯定,一会儿又贬低批评。

对高敏感者来说,这种情绪波动被反复放大,形成了强烈的“过山车效应”:

• 当被忽视时,极度痛苦;

• 当偶尔被肯定时,产生强烈的快感。

巨大的落差让大脑奖赏回路不断被刺激,反而更难抽身。

神经科学家 Helen Fisher 的爱情成瘾研究也显示:

恋爱中“冷热交替”不稳定的情感回报模式,会让人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形成类似赌博的依赖机制。

高敏感者由于神经系统本就敏锐,对这种刺激尤其没有抵抗力。

还有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婚姻实验指出了——

长期缺乏稳定回应的关系,会导致伴侣出现更高的焦虑水平与身体疾病。

所以对于高敏感者来说,和高自恋者在一起,就是在经历一场“慢性应激反应”

四、心岛Seeker想对你说

要想走出矛盾的吸引就要明白——

高敏感者之所以容易爱上高自恋,不是因为他们不懂爱,而是因为:

• 童年的熟悉感让他们误以为那是爱;

• 表面的互补幻觉让他们以为找到了依靠;

• 情感过山车的刺激让他们不知不觉上瘾。

真正的解套,是意识到这并不是“宿命”,只是一种旧有模式的循环。

高敏感的天赋,只有在温柔、稳定、能回应的关系里,才能解锁。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

“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望向同一个方向。”

如果你是高敏感者,记得:

你不需要依附在“强势”的人身上,你需要的是一个能接纳你敏感、回应你真诚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