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孩子从几岁时候起,就是他妈妈用买来的电动傻瓜剃刀给他理发。这号剃刀的特点是:只要选择要留多长的头发,将保护套上在刀片口,就可以象开个小收割机一样,可以从刘海理到后颈脖,不用担心剪得坑坑洼洼。这么多年来很少失手。(仅两次:一次是他爸在旁边看着手痒,嚷着这么简单,他也会。一剃刀下去,一块头发没了,坚强的孩子第二天照样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一次是我下手太狠,太浅,能看见白花花的头皮。大冬天的,孩子头包围巾坐在教育里考试的照片,发到了老师的工作群里)。如果想他给他来个时尚点的发型,不可能。
孩子年龄渐渐长大,开始对他妈妈的手艺提出要求,要那样,要这样。理完以后,总不满意。有一天,这个资深理发师自己也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来给孩子重新加工。当然,结果还是不满意。妈妈终于明白,不是她手艺退步了,是娃长大了,要求高了,眼光不同了。她该下岗了。
一个周日的下午,妈妈用坚定的口气对孩子说,儿子,走,到外面理发去。孩子没再和老师傅客气,换上鞋子就和她出了门。
洗发师给孩子洗好头发擦干后,让他坐在镜子前,并给孩子扣上了围布。妈妈决定认真看看同行是哪样理的发。搬了个凳子,坐到了孩子跟前。 一个戴眼镜看起来很清秀理发师接待了她的孩子。理发师先是左手插入头顶的头发,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头发,右手挥动剪刀,飞快地把厚过手指的头发剪去。师傅的手指修长而灵活,不一会,头顶的头发就这样全修了一个遍。头顶下沿的部分,师傅就用电动剃刀从下往上贴着头皮理,不用考虑留多长,也不用担心理得不平整。妈妈看清了孩子后脑勺头皮上有一颗黑色的痣。接下来,师傅拿出了一把细齿长梳。梳子平端,衬出头发有些参差不齐。师傅用剃刀从梳齿上平推过去。这样又把头顶的头发整理了一次。妈妈从侧面看过去,孩子的头发整齐而熨贴。以为大功告成了,赞道:“漂亮,漂亮。”准备起身。师傅没理会,不知什么时候手中换了把剪刀。“嘎嘎”又整起头顶的头发起来。原来是还要把头发打簿。师傅仔细看了看孩子的额前的头发后,放慢了剪刀的节奏,看一下,剪一下,直到他认为不要再剪了,才放下剪刀。拿起吹风机,打开风机,“呼呼”的对着孩子的头发吹,左手同时拔弄头发。头发吹干了,碎头发吹干净了,理发师解开围布,再用个刷子把孩子的脖子刷了一圈。拍了拍孩子:“走,去冲一下。”
洗完头,吹干头发。付完钱,道完谢,出门回家。
妈妈觉得她又可以重新上岗了:食指和中指决定头发的高度。梳子控制头发的平整度。再去买个栅剪就可以让头发更自然,更有动感。
孩子在家里的镜子前,转过来,转过去,看他的头发:“妈妈,这个头发还是不好看。”
妈妈马上说,“我在你理发时认真学习了一下,要不,下次,还是我来给你理吧?”
“师傅说要我头发往下压压,过两天就好了。”
妈妈去哪儿还能找得到实习对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