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实践为抓手,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推动人才供需适配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基层作为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需从优化培养供给、健全服务机制、强化支持保障三方面发力,真正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

      优化基层人才培养供给,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意见》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强调以产业端需求和就业端反馈为指引,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布局。基层实践中,需重点解决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需求错配的问题。例如,部分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而高校传统专业毕业生却存在过剩现象。为此,基层政府可与高校联动,建立“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对接机制,推动高校增设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现代农业等适配基层需求的学科方向。同时,基层应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例如,针对基层医疗、教育等领域急需人才,可定向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并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培训前置到高校课程中,确保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此外,基层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基层适应能力,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

      健全基层就业服务机制,凝聚多方合力促对接。求职招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环节,基层需在精准服务上持续发力。《意见》提出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基层可依托此政策,打造“县域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本地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源,定期举办“乡村振兴专场招聘会”“社区服务岗位对接会”等活动,缩小城乡就业信息鸿沟。针对基层岗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需实施差异化激励政策。例如,对赴偏远地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可通过学费代偿、住房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举措增强获得感。同时,基层应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联合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如电商助农、文旅策划等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此外,基层需优化招聘流程。例如,统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考时间,避免与毕业生论文答辩、实习期冲突;推广“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简历投递、笔试面试、签约入职全流程数字化,降低求职成本。

      强化基层就业支持保障,构建长效发展生态。《意见》明确要求巩固支持保障体系,基层需从政策落实、困难帮扶、评价反馈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基层政府应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基金,用于岗位开发、创业扶持和技能培训,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二是聚焦困难群体精准帮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毕业生等群体,基层可推行“一人一策”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技能培训补贴、心理疏导服务等方式实现兜底保障。例如,某地推出的“就业红娘”制度,由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对接未就业毕业生,成效显著。三是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基层需建立就业质量动态跟踪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数据,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据此调整服务策略。例如,对基层服务期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追踪,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需以《意见》为纲领,将人才培养、服务创新、保障强化贯穿始终,推动高校毕业生从“能就业”向“好就业”“就好业”跃升。唯有如此,方能让更多青年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