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引经据典,只是单纯在回顾过往二十四年生活时,感觉自己应该记下些什么。从小我一直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天赋大于努力。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县城的重点中学,平时我只是正常地听课和完成作业,课余时间从不补课,幸运地,也能维持在年级前三的位置,高考后,如愿考上了一所国内认可度还不错的211院校,继续披着荣光,继续我被赞美环绕的生活。可是人哪个又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呢,进入大学后我依然能每年拿国家奖学金,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等生,可是随着我接触到更多有别于我过去人生的生活方式,认识了更多有趣又优秀的人,我开始迷茫,我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是什么,未来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然而答案是没有答案。
内心的空白使我变得焦虑不安,我反复地质问自己,一个人怎么会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呢!可悲的是,这个缺席了我人生二十多年的问题,一时真的无解,除了读书,我好像什么也不擅长,什么也不热爱,更贴切一点,就连读书我也只是习惯,而不是热爱。看着身边一些同学,可能成绩并不拔尖,但是他们活得像是行走的发光体,有目标,有规划。例如同学A,钢琴八级。每到校庆、艺术节、歌唱比赛时,活跃在各大舞台上,每每上场都能点燃全场的热情。我曾经问过她,以后你想做什么工作,还弹琴吗?她那时刚从琴房练琴回来,手指还有点微微颤抖,粉色的指甲盖在灯光下反着光,“我跟我爸高中毕业就商量好了,我读完大学,走完他给我安排的人生,毕业后我要过自己的人生,我要当一名钢琴老师,就在我家那边开家琴房,以后养养猫,练练琴,很好”。可是那你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我当时立即反问她,她笑着回答:为了完整的人生,为了给高考苦逼奋斗的自己一个交代,为了让爸妈放心,以后就算琴房办不下去了我也有能力养活自己,当然还有遇到优秀的你们啊,不亏不亏!听了她的回答,我内心触动真的很多,是啊,为了过去的沉没成本影响自己的对未来的选择和判断,这个逻辑本身就是不对的。于是在大二上学期,我跨出了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寻找自己适合并且喜欢的事情来精耕细作。首先,我求助了学校的心理学教授,做了职业生涯测试,测试结果我适合感性的工作,如:编辑、演员、教师、艺术家、导游等,经过筛选,我决定加入学校陶艺社,为自己的艺术家生涯努力,期间出过几套作品,也和其他民艺类社团合作办了两次展览,曾经一度自我感觉找到了一生热爱的归属,可是到大三的时候突然发现不喜欢了,没错,就是这么莫名其妙,在某个清晨,打开陶艺社的门,看着熟悉的一切突然内心升起不可抗拒的厌倦,不喜欢了,就是这么决绝又毫无头绪。之后又进入了迷茫的阶段,生活回归到寝室,图书馆,食堂规矩的三点一线式,既然不知道自己热爱的是什么,那就必须把眼前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在我以为生活又回到原点时,蝴蝶的翅膀煽动了。
我最好的朋友B让我陪她去兼职,是培训机构的托管班,45每小时,每周去一下午就行,当时没多想就去了,然后我就成为了一名教师,虽然不正式,但是我爱这份工作,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时间总是过的特别快,为了填补自己教育学方面的空缺,我在大三上学期自学考取了中学英语的教师资格证,然后辞去了托管班的工作,开始投简历,争取到了当地某方的实习机会,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师升级打怪之旅。从大三上持续到大三下的这段实习让我成长了很多,就在我自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时,毕业季来临,我再一次不可避免的陷入纠结与迷茫。来学校招聘的公司没一家是跟教育有关的,这意味着我得去外地参加别的学校的校招,跟广大师范生竞争,再者留某方吧,离家又真的太远了,综合各方面考虑,我毅然选择放弃本校秋招,回家乡,投师范学校的招聘。于是大三下的10月,我从沿海城市,回到家乡,加入了求职的大潮,10-11月,我参加了28场面试,无一列外,全部落选。
这对于前二十二年都没有经历过否定和拒绝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割肉剔骨的打击。还记得那年三十夜的晚上,我抱着电脑,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轰鸣的礼花声,机械地浏览着教师招聘网上的信息,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一脸,为什么没学校愿意要我,我还能不能进学校,为什么现在的自己这么差,难道我这样孤注一掷真的是错的吗,我该回学校参加春招吗?所有的自我怀疑和问题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塑料袋将自己紧紧裹在绝望的气氛里,几近窒息。
以上分享献给正在迷茫或者找工作的你,你的迷茫,担忧,无力都是正常的情绪而不是无能的表现,请拥抱自己的情感,只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指引自己作出不违心的选择,后续的故事如果大家想知道,我会继续更新,一句话,现在的你是过去的无数次选择造就的,定好一个方向,作为自己作决定时的参考坐标系,然后任其自然,无数次修整后,你终会如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