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当证券研究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虹姐一直想以采访稿的形式写一篇关于equity research的文章。第一次尝试,抓住了一位认识多年的男神下手,对其进行了3个小时无间断惨无人道的采访(估计虹姐已被男神黑名单)。但是干货满满,献给对equity research感兴趣的盆友们。

虹姐先给大家介绍下我们今天的男主角。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北京出生长大读至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在美国有2年的工作经验,之后申请到了一个top 10 MBA项目。MBA第一年拿到了一家美国前十大的基金公司做Equity Research Summer Intern,实习表现优异,拿到了full time的return offer。他进入MBA前没有任何equity research相关的工作经验。CFA Charter Holder一枚。

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以及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披露,男神真名和基金名称全程隐去。也请大伙儿读完后不要过分纠结真人是谁,在哪个fund工作。如果一定要透露一些,虹姐只能说,男神大学时酷!似!吴!彦!祖!是明明可以靠脸混偏偏靠才华那种我们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人类。还有,男神已婚,媳妇也是女神级别的,姑娘们擦干口水,还是好好读文章吧。

采访开始

虹姐:要上虹姐说了,马上就出名了。激动吗?

吴彦祖:。。激。激动。

虹姐:淡定。我们今天想从3个方面来了解一下buy-side equity research:

第一个是buy-side equity research的行业介绍,职业发展路线(career path)。例如buy-side equity research部门都有哪些职位,都是从哪里招人的,长期职业发展出路各是什么。

第二个方向是你作为equity analyst的日常工作。你每天都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第三个是求职面试相关,什么样的简历能拿到面试,面试时他们看中的是什么,怎么做一个成功的stock pitch。

吴彦祖:行。

Career Path and Exit

虹姐:那你能不能简单给大伙儿介绍一下mutual fund是啥?投资部门都是做什么的?

吴彦祖:没问题。Mutual fund就是大家俗称的共同基金。简单的说,我们的产品就是基金,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我们的产品。投资部门(基金经理,投资分析师,交易员等)负责管理这些投资产品,选择好的投资机会。不同的投资产品投资的方向也不同,比如按资产类别,我们有equityfunds, fixed income funds, asset allocation funds或者alternatives funds。每个资产类别下又分不同的投资策略,或者不同的投资地域,比如有deepvalue fund,或者Asian equity fund。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选择适合的fund。我们来负责按照投资策略来管理投资者的钱。所以我们这一行被叫做investment management或者asset management。

虹姐:了解。那一般的mutual fund公司的投资部门(investmentteam)都有哪些职位?

吴彦祖:buy-side的级别一般比sell-side (investment banking) 的要flat很多,没有那么多级别。通常来说有3层:

Research Associate(RA)

Analyst

Portfolio Manager

虹姐补充:大伙儿注意title级别在不同的公司也不太一样。buy-side research和sell side research都是进门叫Associate,再往上的级别是Analyst。但是investment banking是反过来的,入门级别的职位叫Analyst,Assocaite 是更高一个级别。

虹姐: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每个级别?

吴彦祖:好的。

Research Associate (RA) 是最entry level的职位,通常招收的是本科或非MBA的硕士毕业的学生。不需要你有太多工作经验。从招聘来源看,RA主要从校园招聘来。大fund的RA是很抢手的,通常只去比较top的学校招聘,很competitive,有些公司一年可能也就招5-6个RA,有些公司会招的多些。招进来之后,一般大的mutual fund都有会针对RA 的Training Program,很类似管理培训生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有2-3年的rotation,有机会在不同的组工作。从工作内容来看,RA做的工作并不触及核心的投资决定,比如trading或者operations相关的,还有做model。有的RA专门跟着某个analyst做,也有RA是shared resource。RA工作的好处是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投资,可以看到buy-side是如何运作的,观摩基金经理是如何做投资决定的。

虹姐:那RA一般做多久可以升到Analyst呢?

吴彦祖:其实RA升到Analyst的比例很小。RA招进来的时候都是本科刚毕业的孩子,可能并不一定想明白了自己想干什么,很多情况是RA做了几年,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行业,就跳槽去做别的。如果想升到analyst,直接升上去的机会也有,但要熬的年头也很长,能做到的绝对是少数。如果想升Analyst,最多人走的路是有几年RA经验后,之后去读个MBA,再回来成为analyst。

虹姐:这个俺就不明白了。公司好不容易培养的RA,为什么不给人家一条活路呢?为什么不把RA升Analyst变成一个更通畅的career path呢?

吴彦祖:首先要了解,像mutual fund这种money manager,他们并不像投行一样有高的turnover,所以他们不需要时不时的补充新鲜血液。第二,这个行业本身也不需要太多人,因为投资是很scalable的business,管理1个billion和管理10个billion完全不需要团队翻10倍。所以他们在招聘的时候是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的,非常的谨慎。因为招进来就希望他和公司是契合的,能在公司的沃土上成长,然后长长久久的干下去。而本科刚毕业的孩子,很多时候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公司不好判断这些孩子会不会长长久久的干下去,也许做两三年发现自己不喜欢投资,就走了。所以RA工作的意义主要是辅助性的。但是从个人角度来看,RA是个非常好的职业起点。

虹姐:明白了。那就继续讲下一个level,也就是Analyst吧!

吴彦祖:好。Analyst就是投资团队里非常核心的了。通常招收的都是MBA毕业生,或者sell side跳槽,或industry 跳槽的(例如原来在药厂工作,现在来cover healthcare stock)。

虹姐:为什么fund喜欢招收MBA学生?你读MBA之前并没有equity research的经历,公司不会担心你基础不行吗?

吴彦祖:其实buyside最看重的不是你过去的经历,而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换句话说,buy-side firm更看中MBA教育中的对思考的培养。其实那些accounting和corporate finance是基础,但不是最重要的。Buy-side更主要的是怎么去思辨的能力,怎么怀疑问题,思考问题。所以之前是否有具体的操作经验并不重要。而且投资公司也很重视找能认同自己投资理念的人。

虹姐:什么叫投资理念?

吴彦祖:首先你要知道,同样是赚钱,不同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特别不一样。虽然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大家公认的投资大亨,但他们对怎么赚钱的理解特别不一样。如果你之前有投资经历,那些经历会影响到你的投资思路和思维方式。如果你的这些思路和方式和新的公司不吻合,你很有可能进来也不会适应,中途被fire或者直接自己走掉。刚才说过了,buy-side最讨厌的就是turnover,希望招进来的人一做就能做30年。所以这种理念上的契合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公司和公司的culture也有很大区别。culture不同决定了工作方式不同,如果你之前的公司的culture和新公司差特别远,你也会不适应,很有可能干不了太久。

虹姐:又扯culture这些虚的。举个栗子成吗?

吴彦祖:。。。好。。culture不同,很多情况下反映在做投资决策的方式不同。比如有的基金公司的模式是:招上百个analyst,每个人cover 20-30个股票。每天的工作就是pitch这些股票,等于建立一个内部的sell side(虹姐注:这个在下一部分会细讲)。基金经理每天的工作就是听analyst的pitch。还有的公司没有基金经理这个职位,每个人进来都是analyst,给你几个行业,有growth的行业,有cyclical的行业,让你直接manage钱,给你最大的自主性,让你自己去思考。还有公司鼓励思辨,鼓励辩论。每个经理的投资决策都是独立的,cover的股票有可能都是重复的,比如可能好几个基金经理都cover Amazon,但是有人看好有人看跌,公司鼓励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听到不同的意见。也有的基金公司,是著名的一言堂,基金经理一手遮天(当然哥们最后还是被踢出公司了...如果你关注基金行业你一定知道虹姐说的是哪家)。

所以试想如果你原先的公司是那种让你直接管钱,完全自主的方式,之后你跳到一家鼓励辩论的公司。即使你cover的股票没有变化,你可能完全不能适应公司同事居然有人跟你唱反调,跟你反着投资。最终导致你可能并不能适应新公司的culture。所以money manager的culture fit是招聘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很可惜针对这点并没有什么可以额外准备的,你的personality不可能因为一份工作而变化太多。合适就是合适,不合适也勉强不来。

虹姐:好残酷。那最后说说基金经理(PortfolioManager-PM)。

吴彦祖:其实不是所有的Analyst都会变成PM。事实上很多人选择做career analyst,这也是一个非常decent的职业发展路线。当然,也有很多analyst最终的理想是做PM,因为PM能够管更多的钱(从而挣更多的钱)。Buyside对PM的培养是很长时间的,一个MBA毕业入职的Analyst大概需要至少10年才有可能熬到PM这个级别。之所以这么久,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你对投资行业的了解,经历过不同的市场周期,这些都是做PM很重要的品质。另一方面,因为PM相对analyst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持和大的机构投资者的关系。很多基金管理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机构投资者,比如大的pension fund,或者endowment,所以PM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经常和pension fund的board见面唠嗑,聊收益啊,聊市场前景啊,聊投资机会啊。这种与大投资者的关系的维持很多是基于PM这个人本身的,所以很难复制,也很难传承给其他人。而这些东西是buyside最看重的。

虹姐:回到analyst。那作为analyst,如何考核你的绩效呢?

吴彦祖:绝大部分的绩效(决定你奖金多少,甚至去留)都是看你推荐的是股票的performance。这里要注意,mutual fund属于传统的投资领域(traditional investment management),所以performance都是相对的(relative return),也就是说,评价标准一般都是针对一个相关的benchmark。例如若你cover emerging market的股票,你的benchmark就是一个emerging market equity index。你的绩效取决于你是否能beat the index,而不是绝对的收益(absolute return)。比如,你挑的股票组合去年一年涨了10%,看起来很多,但是如果整个emerging market市场过去一年涨了20%,那你也别指望你的bonus太好看了。反之亦然,如果你的组合亏了20%但是整个benchmark跌了30%,那你完全可以挺起胸做人,因为你还是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绩效也会分时间段。最常见的是看过去1年,3年,5年的performance。很多公司鼓励不要受短期波动影响,着眼长期投资。这种情况下,他们考核绩效的时候会更看重5年的成绩,这样投资团队不至于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做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虹姐:明白了。那sell-side equity research和你做的buy-side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很相似?毕竟都是研究股票。

吴彦祖: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其实sell-side equity research和buy-side是完全不同的工作。Sell-side说到底提供的是services,它的客户就是buy side,它的工作性质是让自己的services服务到更多的buy side。

Sell-side对buy-side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当buy-sideanalyst想更深入的了解某个细分行业的时候,sell-side通常会有资深的研究员提供一些细分行业的基本信息。通常buy-side的analyst cover的领域都比sell-side要宽,可能一个analyst会cover好几个sector,所以对于有些特别细分的行业buy-side analyst并不是特别的了解。相反sell-side analyst人更多,cover的更细,很多人甚至很长时间只cover一个细分行业,所以对这个行业了解更多。这时候buy-side analyst会跟sell-side analyst了解更多细分行业的相关信息,比如这个行业是big players,供应链上下游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受什么宏观因素影响等等。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sell-side analyst会试图推销自己的opinion,比如看好这个行业里的某个公司。一个好的buy-side analyst 会着重了解fact,而不是sell-side 的opinion。因为他的工作是根据这些行业信息,产生original的investment idea,而不是完全依赖于sell-side的主意。

第二个sell-side analyst经常提供的service是跟公司搭桥。比如Buy side对某个公司的股票感兴趣,想跟公司高管交流,通常会去找sellside,让他们把高管带过来。

Research固然也是很sell side research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股票推荐的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有很多学术研究表明,sell-side在对股票buy或者sell的rating上的的正确记录(track record)其实很不高。但这并不是他们笨,或者做研究做不过buyside之类的。Sell-side无法做出正确的(或者说中肯的)股票推荐,因为这里面有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刚才刚说到,sell-side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给buy-side和management搭桥,因此如果sell-side总发表负面报告,公司就不会再理这家sell-side了,于是buy-side也就不需要这个sell-side了。所以sell-side在说sell的时候都是十分十分谨慎。研究表明sell-side 70%的rating都是buy。因为他们不敢得罪公司management。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就明白为什么sell-side的research对错并不重要了。

虹姐:听起来buy side的工作比sell-side高级好多。怪不得sell-side都喜欢往buy-side跳。

吴彦祖: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在我看来这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像我刚才说的,sell-side analyst 和 buy-side analyst在工作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你很难说律师和医生哪个职业更好一样,因为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工作。sell-side往buy-side跳确实是一个常见的career path,但是其实留在sell-side的career path也不是就不好。因为如果在sell-side做到足够senior的时候,不仅挣钱多,而且实际上是越做越轻松的。sell-side或者像咨询这类的工作,你熬到一定级别,就好像教授拿到tenure一样,压力就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你那个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见见客户,替公司拉拉deal。当然,如果遇上金融危机sell side research被裁员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为research其实是个cost center,经济危机的时候可能就第一个被downsize了。不过经济危机的时候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而buy-side是一个无论是否是牛市还是熊市,无论你有多少年投资经验,都要看你performance说话的行业。即使你干到50岁,如果你的performance差,你还是有可能被fire。毫不夸张。而且sell-side的exit也有很多选择。如果你真的对投资更感兴趣,你可以选择跳到buy-side,你也可以选择去公司做corporate finance或者investor relations,因为你通过sell-side的工作会认识很多buy-side cover这个公司的analyst,这个人脉网对于公司来说会非常有价值。

当然,跟所有乙方性质的工作一样,服务提供者意味着要全心全意为自己的顾客服务。所以如果buy-side因为时差需要你的夜里10点跟他打电话,你也不能说不。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一份低级的工作,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光环最多的consulting和investment bank的工作性质其实都是这样的。

虹姐:那buy-sideexit的机会呢?

吴彦祖:对于buy-side analyst,要不就在一个fund呆到老。要不就去其他mutual fund,或者很多人也选择去hedge fund,例如做long/short equity strategy的。

虹姐:可不可以简单讲一下hedge fund 和 mutual fund做equity research有何不同?

吴彦祖:其实hedge fund跟mutualFund的运作模式很不一样。最近几年Hedge Fund越来越成为MBA学生的目标,有人甚至完全无视mutual fund的机会,只投hedgefund。Hedge fund每个fund招的人少,但大大小小的fund很多,所以总体来说机会很多。美国的hedge fund基本不招中国人。除非是在美国的投中国的fund会招中国人,不过这种fund现在也不是很多。

Mutual fund和hedge fund在股票coverage上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mutual fund非常diversify。Diversify的意思就是投很多只股票,结果其实是一个betting average,赌平均return。例如一个equity mutual fund通常至少要投50-60只股票,大多数都在60-100个股票,甚至更多。所以其实每个股票的position都不会太高,有个2%的单只股票的weight已经算很大的position了(当然也有非常concentrate的基金,比如有30以下个Holding的,不过大多数基金的holding数都不会太少)。所以即使整个基金有几只股票表现极其差,也不会是灭顶之灾,因为比重不会很大。而Hedge fund通常赌性都更大,position更concentrate,一个fund可能只有不到20个holding,甚至只有5-7个holding,所以一个蒙错了可能整个fund就沉了。

所以从equity research分析来看,hedgeFund做的工作更细,一个analyst可能半年就看1-2个公司。小的hedge fund可能没有mutual fund一般有的sell side的资源,公司高层也不太理。这些fund就要想办法去挖各种关系搜索信息,用linkedin,和各种行业里的人聊天,甚至雇私人侦探。相比来看,Mutual fund看的就更大概一些,hedge fund看更细的细节。但看的细并不代表做的决策就更正确。其实这两者绝大多数情况结论都可能是一样的,只有那很少很少的情况,hedge fund发现了mutual fund没有发现的重要细节,做出不同的结论。如果他们判断正确,就是hedge fund赚大钱的时候。

不过话说回来,hedge fund整体的job security要差。这也不难理解。即使在mutual fund,如果你的performance不行也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性。hedge fund不仅有同样的业绩的压力,而且说不定几个trade没做好,整个fund就liquidate了,消失了。但是如果好的时候,经济回报也和mutualfund不在一个级别。所以是个更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

2. 证券分析员的日常工作

虹姐:能给我们讲一下你的每天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吗?

吴彦祖:没问题。buy-side的工作时间是很好的。我基本是早晨8点到晚上5点。每天早晨起来会有投资团队的早会。在早会上大家讨论投资的想法,是一个idea generation的平台。

虹姐:能仔细讲一下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

吴彦祖:早会一般会指定一个主持人,是由Analyst或PM轮流的。主持人会在前一天想一些话题或者热点,然后给整个投资团队里的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人发邮件,邀请他们来讲。或者是一些PM来讲他们今天打算买卖哪些股票。或者如果有人有了一个新的投资点子,想跟同事们探讨,也可以跟主持人报名,他/她会预留时间给你。第二天主持人会宣布会议议程,然后一项一项讲。

虹姐:在晨会上讲自己的投资点子的时候需要有多详细?需要像做stock pitch一样把整套都做好吗(thesis,models, scenarios, etc.)?

吴彦祖:分情况吧,一般级别比较高的会说的更general一些,而analyst会准备的更详细一些。

虹姐:好,早会结束之后都做什么呢?

吴彦祖:其实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和公司的高层开会。如果你在的基金很大,每天会有很多公司的高层(CEO, CFO,IR)会来公司做路演,推销自己的股票。如果你是analyst,你cover这个公司,那有可能一天有半天的时间都花在要参加这些高层会议上了。如果你是PM, 你的基金已经买了这个公司,一般也会参加这些会议,以此来决定要买,还是卖,还是hold这个公司的股票。很多信息和决定都是从这些会议里得到的。

剩下的时间就是自己research的时间。看报告,看model,写邮件,communicate idea,和公司内部人讨论。

虹姐:你作为analyst,是怎么让基金经理听到你的投资意见的呢?

吴彦祖: pitch的方式很随意,因为都是内部交流,不用像sell side那样非要做成特别漂亮的pitch book。你可以直接去基金经理的办公室敲门,进去给他pitch,你也可以把你的投资大纲发邮件给所有相关的投资团队成员。交流也是双向的。基金经理可能会就你cover的领域咨询一些意见,或者向你求证。比如某个基金经理可能在考虑要不要开始持有百度的股票,而你正好是cover亚洲市场的,即使你还没有cover百度,他也会来咨询你的观点。所以对于投资机会要锻炼自己形成观点。观点没有对错之分,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路,并且合理。

虹姐:那modeling和估值在决策中到底占多大比例?有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估值方法?

吴彦祖:估值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严谨的估值是决策中必须的。估值方法没有一个标准,每个人都会很不一样:有的人是EPSdriven,看consensus,和自己的EPS对比来得出结论。有的人喜欢做特别长期的DCF model,比如算5年intrinsic value。

虹姐:我们课上都学过DCF。我们也知道最后的Intrinsicvalue对assumption是非常敏感的。你稍微改一个terminalvalue的g,最后估值可能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们在现实中是如何看待这种敏感呢?

吴彦祖:Model是一个工具,不能代替思考。重要的不是你真的算出来的Intrinsicvalue到底准不准,而是一种对大局的判断。这就是投资决策中art的部分。而且,对买卖决定是否正确也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投资风格。比如有人买amazon,同时也有人卖amazon,而这两笔transaction有可能都是赚钱的。也许买进的那个人买进之后立刻就跌了,但是人家看的是长期,一年之后再看那个进入的时点前后的小幅波动都是没必要的纠结。也许卖出的哥们有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他就是短线交易,趁短期高点卖出也是个正确的决策。所以投资绝对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就不要徒劳的去试图找它。

虹姐:很多人告诉虹姐,他们相对sell side更喜欢buy-side,因为buy side不需要去见客户,不需要去sell,不去要去频繁的跟客户打交道。buy-side更多是坐在电脑前做model,读报告,想投资点子,所以对于语言的要求更低,更适合中国人去做。你的体会是什么样的?buy-side到底需要交流能力到什么水平?

吴彦祖:如果他们说的是fund里做quantitativeanalysis的部门,有可能对交流的要求不太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中国人在buy-side从事quant相关的工作。事实是,做fundamentalresearch需要的交流绝对不比sell side少。首先,你要贡献价值就不断的pitch idea,而pitch idea都需要很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写作能力(例如如果你把你的投资观点以邮件的形式写给同事,邮件是否能清楚简洁的表达观点,tothe point,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你的观点),也包括口头表达,以及辩论的能力。而且如我刚才说的,你每天一个很大的工作是去参加和公司高管的会议,这个也是需要很好的沟通理解能力的。不要觉得buy-side就是坐在电脑前读报告,建model,然后决定买卖多少股某只股票,输入系统就万事大吉。如果真的想找对沟通要求低的职位,倒是sellside analyst更合适一些。因为sell side基本上只有到senioranalyst的级别才会开始跟buy-side的人打交道,junior的analyst其实不需要直接跟客户交流。

虹姐:所以说这一行我们中国人进入挑战还是很大的。

吴彦祖:想进入buy-side对于任何人都是挺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宁缺毋滥的招聘原则。但是我的观察来看,这些大的fund其实特别需要中国人。一方面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未来若干年将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市场。很多美国的buyside公司在中国投资也有很多年了,他们都已经发现外国人想在中国做好投资特别特别的难。一方面他们相信理论应该可以解释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又有另外一些力量他们无法理解:例如证监会,例如央视,例如大妈。如果你可以理解这些东西,你可以帮他们做出更正确的选择。虽然现在很多fund都开始有香港,上海办公室,但是他们在亚洲的布局还很不够,他们的投资核心还都是在美国。这些在美国的基金经理也不愿意老动不动就跑中国,光时差就够他们折腾的了。所以他们其实特别不接地气。这个他们也知道,所以特别希望有些中国人的insight。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这些大的美国的fund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拉到中国投资者的钱。现在中国很多机构的钱还都捏在中国的基金公司手里,但是从管理水平上和国际上的大fund还有很大的差距。会有一天,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会想找更专业的投资人,他们会把眼光投向这些美国做的很大很成功的fund。整体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对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中国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不仅仅在equity research,也在很多其他方面,比如operations,比如sales,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 招聘和面试

虹姐:哇!好振奋!那我们最后来聊聊招聘吧。你是通过MBA的校园招聘拿到summer intern的。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简历更能胜出海选,走到面试?

吴彦祖:这个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以我也说不好他们最喜欢看到什么样的简历。有一种人是他们尽量想避免的,那就是其实不喜欢投资,但是特别好强的人。这种人通常都有光鲜的过往,一路很顺,比如本科哈佛毕业,之后去高盛做投行,然后在斯坦福读MBA。这当然不是说有这样完美的背景的人就一定不会被录取,但是不要以为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就一定会受到buy-side的青睐。因为他们在赞许这些完美的简历的同时,也会有一份顾虑。因为曾经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完美背景的人来找buy-side的工作,但并不是出于对投资的热爱,而是抱着“Buy side是特别难找的工作,所以我要找,以此来证明我比你们强“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buy-side特别忌讳的。为什么?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投资人,也会有40%的时候是错的。如果你一路走来太顺,面对失败的时候(这里的失败不是那种MBA申请失败,或者表白失败,而是真的给公司赔钱,看着看着客户的资产因为你的决定而蒸发),不一定能很好的handle。而失败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常事。

虹姐:听了这话觉得好舒心啊。好想对着那些明星全A生叉着腰指着鼻子大笑:你们也有今天啊哇哈哈哈哈!

吴彦祖:...

虹姐:咳..那还有什么他们看中的东西呢?

吴彦祖:还有看中的是你是否能够take risk。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上次take的risk是什么。因为做投资决定实际上也是take risk,如果你特别的风险厌恶,做了投资决定就夜不能寐,其实并不适合做这行。

还有很看中的就是对投资的兴趣。比如你自己一直在投资,一直关注股票,你上课之余你花时间做investment相关的intern,参加investment club,哪怕是管理paper portfolio,这些都是对投资有兴趣的表现。会帮助你拿到面试。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细节,就是有些buy-side firm会很仔细的看你的cover letter。因为他们觉得这也是判断你是否真的对投资有热情,特别渴望这份工作的一个表现。如果你没有兴趣,用的是coverletter的模板,里面举得例子也不是equity research最看中的品质,而是自己的那些耀眼的标签,或者千篇一律可以投所有职位的那些说辞,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并没有花时间做你的research。对自己的工作机会都不花心思好好research,怎么可能能指望他/她入职后对自己cover的股票能更上心做research?而且一封好的cover letter不仅会举恰当的例子,还要热情洋溢,让人读出对投资的热情。因为他们一旦决定雇佣你,是希望你能留下来做30年,所以在乎的是人,而不是你的标签,你的招牌。

虹姐:那面试呢?通常几轮?每轮什么内容?Buy side和sell side有什么区别?

吴彦祖:MBA面试通常有两轮。第一轮是oncampus,第二轮是on-site。MBA面试一般没有HR参与,第一轮是两个analyst,或者比较junior的PM。一般问简历,考你businesssense和投资基本的东西。举个例子:我参加过的一个第一轮曾经有个问题是,你要怎么去model一个airline公司的revenue growth。不要认为他指望你有研究airline公司的经验。他是故意挑一个你一般不会有经验的领域,来看看你如何思考一个完全没接触过的问题。

第二轮面试的形式各个公司会略有不同。通常是一整天面试,前前后后面7,8个人,都是一对一的面试。这些人里可能有很大的基金经理,或者公司的大头,也有analyst。除了标准的behavior问题(比如为什么想做这个,简历上的经历等等),不同公司会安排不同的测试。比如有的要求第二轮做一个stock pitch。他们会提前给你两个公司让你选,你有7天的时间准备。在面试天当天,会预留一段时间用来做pitch,会有6-7个analysts或者PM来听你的pitch,之后问问题。他们都cover这个公司,所以扯淡是没戏的,是真刀真枪的比拼。

还有更变态的第二轮面试。比如有的基金公司是在面试现场现给你一个公司,没得挑,要求3个小时之后做一份stock pitch给所有人present。这三个小时把你锁在小黑屋里,只有几份sell side report,公司的财务报表,一台不能上网的电脑,里面只有Excel和PowerPoint。想按时做完,你需要非常熟练的model技巧(不能先google free cash flow怎么算了),三张表配平,还要准备presentation,3个小时之后去present,然后应付各种问题。其实这种面试的意义不在于你做的多么正确无误。第一他们想通过此测试出你的基础,如果你modeling差的很远他们可能也懒得从头培养你,第二他们想看你在压力下如何反应。其实最后Pitch的Point不在于对错,在乎的是在压力下怎么回答问题,怎么思考问题。也有别的公司不是特别在意stock pitch,甚至并不要求stockpitch。所以这些也是因公司而异的。

虹姐:那录取比例大概是什么样的?

吴彦祖:我所在的商学院大概一共150个人投了我的公司,其中可能有100个人是serious的。进入第一轮的大概会有15个左右,进第二轮就2-3个人。最后所有学校一共进入第二轮的可能有10-15个人。第二轮后录取2个,做当年的summer intern。这两个人实习后能不能全职留下来取决于intern期间的表现,也取决于当年的预算。最后如果表现好,可以2个人都留下,也有可能一个都没留下。

虹姐:你有对比过面美国的职位, 香港的职位或者大陆的职位,面试有何不同吗?

吴彦祖:比较大的mutual fund在招聘的时候是先不分地点的,地点进来之后再谈。有的公司是按office招,但是面试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至于大陆的fund我没有面过,所以不清楚。

虹姐:刚才提到stock pitch是你面试里很重要的一环。怎样做一个好的stock pitch呢?

吴彦祖:首先讲一下一般stock pitch的形式。通常你对一只股票进行研究,得出buy/sell/hold的决定,之后你把你的投资观点,valuation model,scenarioanalysis等等做成一个PPT,或者一个Worddocument。通常stock pitch的时间是15分钟,很多时候这15分钟包括了presentation本身的时间和留给Q&A的时间。

做pitch有很多讲究。

首先,pitch的结果没有对错。没有人会拿着你去年做的pitch质问你为什么股票没有达到你预测的12-month target price。大家希望在pitch里看到的是original的investment idea,和论证的过程。比较容易犯的错是pitch一些特别明显的东西。例如你pitch说看好淘宝,因为觉得电商前景好。然后大谈特谈为什么中国电商市场潜力大,为什么淘宝会收益。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电商市场前景大,所以这个信息很有可能已经反映在价格里的,已经price-in的信息你也就没办法获利了。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市场还未发现的价值。比如最近百度跌了,因为市场质疑百度的搜索业务越来越受到其他公司的挑战。但是你的观点是其实市场过度在意百度的搜索业务,而低估了百度在手机领域和O2O的投资,你认为这些投资的未来收益会很可观,把这些收益project到model里,你得到的百度的实际价值(intrinsic value)高于当前市场价格,所以趁市场还没有注意到,其实现在是买进的好时机。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thesis的例子。

第二,做pitch还要言简意赅。更推荐的时间安排是2分钟做pitch,之后剩的13分钟留给Q&A。因为从听众的角度来看,即使坐在地下的是资深的PM,只要是人,短时间内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一上来就滔滔不绝的讲10几分钟,一下子扔出去四五个论点,下面的人消化不了那么多,早就lost了。倒不如找1-2个最有利的论点,言简意赅的表达。之后如果有后续问题,再用附录里的模型,数据分析来回答。这样效率更高。

第三,在问答的过程中不要过分纠结对错。面试中面试官会故意challenge你的thesis。你要知道,他不是想证明你错,他是想看你在面对不同信息的时候会如何处理。有时候比较要强的人在面对质疑时会一下子变得很defensive,这就特别不好了。举个栗子,比如你pitch时候说你认为因为一个利好的市场因素,所以margin会expand。然后下面一个PM突然challenge你,说如果你考虑另一个市场因素,会对margin有负面影响,甚至还会抵消之前你说的利好影响。这时候有的人就会变得特别抵触,即使他对PM提出的另一个市场因素并不了解,他/她也会据理力争,强调为什么自己的观点还是对的,为什么PM说的另一个市场因素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即使他/她其实并不懂。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到应该是,如果真的没有考虑过PM提到的另一个市场因素,倒不如大方承认,可以说,我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个因素。如果我要考虑这个因素,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等等。这样面对质疑的态度才是他们想看到的。因为你的日常工作每天都会遇到质疑,需要探讨,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要确定你必须是能适应这种工作状态的人。

虹姐:最后,能不能讲讲你对equity research这个职业的理解。你是怎么喜欢上的。你为什么喜欢?

吴彦祖:其实我在读MBA之前对投资也是不懂的。上MBA之后才开始被启发,而且我在MBA期间读了很多本关于投资的书,非常有帮助。读书之后也开始接触很多做投资的人,之前的校友,逐渐了解这个行业是干什么。投资不光是理论,更多是thinkingabout thinking。涉及很多人的认知方面的behavioral finance,以及整个商业运作,对商业的判断。

至于我喜欢的原因,有两个。我认为这世界上99%的工作,都是执行一个东西,不是主动做判断。任何一个公司,除了高管,其他人都在执行事情。只有高管在做判断。而Buyside的工作是做判断,大部分时间是在思考,而不是花在执行。这对有些人来说很有意思。第二,buy-side很自由。唯一评判你业绩的标准就是你选的股票准不准,能不能给公司赚钱,generate alpha。至于你具体什么时间做,怎么做到并没人有在意。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很少交流,不爱说话,很多时候都不来上班,但业绩好;也有的人特别活跃,特别nice,乐于分享,大家都喜欢,但是就是业绩不好,干不了几年也就走了。这种生活对于有些人来很exciting,对另一些人是压力非常大的。 所以说还是要看自己适不适合。

虹姐:太好了。问题差不多都问完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虹姐吗?

吴彦祖:我可以走了吗….?

虹姐: 可..可以了。我替所有虹姐说的粉丝们感谢的热心分享。满满的干货。

​吴彦祖:没问题。祝大家成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