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的内容是关于中心练习(centering practice)。
1、「要想独创性地解决问题,开发无限的潜力,就必须感受到在没有评判的沉默状态下自己与观察者合二为一。这时才能深深地体会我“存在于现实”。」
如何理解这里的“自己与观察者合二为一”?这里的自己,是指那个物理存在的自己?这里的观察者,是指带着觉知的自己,抑或指觉知本身?所以自己与观察者合二为一,就是说,当我们在没有评判的沉默状态下(即中心状态下)时,我们的觉察(注意力)会完完全全放在自己身上,由此也就实现了自己与观察者的合一。
只有当“自己与观察者合一”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才完全回归到自身,也就是后面一句所说的,这时才能深深地体会我“存在于现实”。即,我观察到我自己(观察过程),我的意识(或者说觉知)作为观察主体,和我的观察对象(我的身体),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对现实的认识和感知。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通过这个观察过程,我(意识)认识到我(身体)在这个现实的存在。
而这个“存在于现实”的现实,就是D2资料里的现实公式。
2、「刚开始centering 时,会体验到强烈的说话的欲望,迫切感,不安感,混乱感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坚持保持沉默,持续地向观察者(自我)投注关注,就会体验到内心逐渐平静的过程。这是因为随着内心逐渐断念, 人们认识到精神和选择的责任是在观察者身上。」
当谈到“持续地向观察者(自我)投注关注”,这里的观察者(自我)似乎是指自己这个物理的个体。因为后面括号里跟的注释是自我。这个“关注”的过程会体验到内心状态的变化。
后面一句,“人们意识到精神和选择的责任是在观察者身上。” 这里的观察者指的带着觉知的观察主体吧?
这里的“精神”不确定指什么,是mental, 还是spirit, 或者是soul?看下来感觉应该是指mental(头脑的思维)。即,你要带着觉察去关注内心的状态变化,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念头/思绪和行为的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我们自身(或者说取决于我们的觉察)。
3、「不沉默,人必定会陷入混乱。我们要做到与观察者深度合一的状态,向观察对象或此过程中的观察者投注所有的注意。」
前面说了“自己与观察者”合一,后面又说要“向观察对象或此过程中的观察者投注所有的注意”。那么,到底是向“观察对象”投注注意,还是向“观察者自身”投注注意呢?如果是向观察对象投注注意,这就是一个带着觉察的观察者去观察自我的过程。如果是向观察者自身投注注意,会更像博士介绍的“摄像机”练习,想象自己是一台摄像机,从自己身上抽离出来,看着客户和客户对面的自己。之后再想象自己从摄像机上抽离出来,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着客户、自己和摄像机。
当然,“向观察对象”还是“此过程中的观察者”投注注意,这个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又或者,我们可以同时向两者投注注意?其区别可能只在于注意力分配比例的不同。
这让我想起正念中的一个说法。人可以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另外一小部分注意力放在觉察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上面。这个时候,我们既是正在做事的那个我,同时又是在觉察着自己做事的那个我。这个做事的我和观察者(带着觉察的那个我)是合一的。而且,可以同时向观察对象(我正在做的事)和观察者投注注意,只是比例分配不同。
3、中心练习vs冥想。
其实投石子的中心练习很像“老井与鹅卵石”的正念冥想,都是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博士教过的“感受他人中心练习”,也很像正念里的“慈心练习”。我记得他说他是跟尼泊尔的大师学习的,应该也是来源于佛教禅修吧。虽然他坚持中心练习不是冥想,但我仍固执地认为,是因为他没有去了解正念(mindfulness)。
4、练习的方法。
最初开始正念练习时,会常常忘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一忙起来就把这个往后放,一直留到晚上临睡前,一旦有什么突发状况,比如孩子哭了,写东西太晚了想直接睡觉,就做不成了。
然而,练习是越到忙碌的时候,越重要。一直很喜欢童慧琦老师的一句话,“关照好你的练习,让练习关照好其它的。”
今年以来,坚持每日15分钟中心练习。把它的重要性上升为“助我成为世界级教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诺度就有了。每天一到办公室,先做这个。这样就不用留到晚上临睡觉时,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就做不成了。
一个多月以后尝试过把时间一次性延长到30分钟,只坚持了几天就中断了。所以,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需要一些过渡的方法。比如像博士说的,分为一天两次,每次15分钟,会比较容易坚持。之后再慢慢调整日常生活,减少事务性工作,留出更多时间来做练习,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