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警语,曰“出言如覆水”,其理深焉,不可不察。
夫言之于口,若水之倾于地,岂有复归之理?言辞者,交游之枢机,世务之要端。善言者,如春风之拂物,暖人心扉;恶语者,似寒霜之侵枝,损人神气。
观于人之相处,一言之善,力可回天。昔者,韩信未遇之时,漂母与之食,一言“吾哀王孙而进食”,此虽寥寥数语,然于信者,如暗夜之明灯,馁者之糗粮,遂感奋而起,终成不世之功。反之,恶言刺人,其害靡极。有巷闾之人,以口舌侮人,或讥其貌陋,或笑其家贫,受者虽默默,而心伤若割,如鸩毒入腹,久久难愈。《礼记》云:“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诚仁人之言,示人以出言当慎也。
至于邦国之事,出言尤重。古之贤臣,君前进谏,斟酌字句,恐一言有失,累及苍生。若魏征者,每进言唐太宗,皆据理直陈,言辞恳切,然亦必思虑周详。太宗亦以其言为宝,故有贞观之治。今之世,名者有言,动涉万千。为政者,其言关政策之向背,舆情之顺逆;商贾者,其语涉市场之兴衰,众庶之财利。不慎而出者,如决堤之水,泛滥成灾。
且夫古之圣哲,以言为信,重若九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言出必践,是以诸侯从之。曾子烹彘,为教幼子以信,虽小信之事,然见出言不可轻也。今之人,多溺于浮辞,罔顾出言之后果。或炫己于众,夸大其词;或愤而泄忿,恶语伤人。此皆不明“出言如覆水”之理者也。
夫水泼于地,虽欲收之,徒费心力;言出于口,虽悔之切,难消其影。故吾辈当知出言之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审辞之当否,度言之善恶,使言出而有益于世,无损于人。如此,则可免覆水之悔,成君子之德。
总结:“出言如覆水”,此理于人际交往、邦国事务皆为至要。善言可暖人心、兴事业,恶语则伤人神、乱社会。古之贤达深知出言谨慎之理,今之吾辈亦应遵行,审言慎语,以免言语之失,成就君子般的德行修养,使言语成为有益于世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