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喜欢追短剧,是那种一看就废寝忘食的境界,从正常作息的角度来看,这个状态很不好,但我和爸爸、弟弟有个共识,这样也挺好,至少安静些,爸爸少挨骂。
他俩都说出来这个观点,我用呵呵表示认同,这纯属无奈之举。她说她就爱看霸道总裁的短剧,我又只能呵呵,我从不看这些,只觉得声音特别聒噪,让她放小点声。
这下可好了,忘了散步,也忘了挑剔,唯一一次嘟囔是怪爸爸用她的碗调了料汁。就冲这一点,追剧是极好的,看吧,别再挑剔了,谁都受不了。
爸爸说:“按理说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变得平和了。”是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再小的事,也别找事。不要试图控制别人,稍不符合要求,张口就说,不是每个人都会惯着。
吃饭时,她让我别翘小指头,说很难看,我说:“我从小就这样,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一使劲它会伸出去一下,我改不了。”她还继续要求我改,我暴了,说:“我这辈子都不端碗了,行了吗?”
我一般不这样,应该是这几天积攒下来的,我告诉她:“我不会和爸爸一样忍着,我必须说出来,你不该要求别人都要按你的要求活着,况且很多时候你要求的并不对。”
妈妈对我和弟弟还是会克制,这种情况下她一般就不会再说了,我感觉她其实是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但对爸爸就是习惯性输出,爸爸从不敢回一句,只是默默解决她说的每一个问题。
我就承担起了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这个角色,给他查“如何蒸出嫩滑的鸡蛋羹?”“高压锅煮豆稀饭的时间?”然后一点一点教他,他认真记着,小心翼翼的,因为但凡妈妈说:“这粥有一股锅气。”就连一口都不会再吃了。
我爸的原话是:“唉,做了一辈子饭,现在连个粥都不会熬了。”我也看到了一篇推送文章,提及“指责型人格。”原来真的有出处,我仅仅概括为性格原因。
指责型人格是一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它是指,潜意识和意识焦点在负面,动机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感,并且认知认为批评别人是为了别人好,其批评带有情绪和攻击性的,在行为上也具有批评性质的一种人格障碍。
指责型人格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安全感较强型,这种类型的人主要是会对周边的人,特别是具有亲密关系的人群进行大量的批评;还有一种是隐藏在心底里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人会将他人的批评隐藏起来,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些被动攻击攻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