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陈情令中的很多歌曲,却对这句歌词情有独钟。这句话用来形容年少已逝,少年未老的人当真适合极了。以前的我太过狭隘,未能读出字里行间的丝丝悔悟,自然也没理解这句话的真意。但昨天课堂上老师偶然提起的一句“命运”却让我有些领悟。年少何须纪念,正因为曾是少年。少年再美好也只是过往。
老师说到了三四十岁的年纪越发开始信命,越来越安于现状,也越发觉得知命认命的可贵。她在台上说,我在台下听,突然是一阵心惊。是不是无论我现在再怎么不甘于平庸,再怎么笃定未来不会碌碌无为,我都没法决定未来?这不可怕吗?我无法得知以后我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不甘平凡。就像我六岁抱怨妈妈每天只做面条的时候,我并不知道18岁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家做的面条。所以,我心惊我不敢保证未来我一定会是自己期待的模样。如果我变成了与理想相悖的样子又该怎么办呢?这种概率到底有多大呢?老师启发我——可能性或许是百分之五十。
老师说,虽然现在她安于现状,但是她在少年时代却也意气风发。所以现在的状态她并不讨厌,甚至与预想相差无异。就是这一瞬间,我顿悟,许多纠结烟消云散。
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从何而来?因为我的未来有一部分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个部分就是我的现在,我的少年时期。也许这话说的有些轻浮,那就换个说法吧:人生就是一场投资,前期你的眼光越长久考量越精细,未来的盈利就越符合期待。我当然可以选择在中年选择细水长流,但是却不能在拼搏的年代选择死水微澜。突然就想起决定复读时候的心境。当时我已被学校录取,家人也有劝我考研再战。可我却认为与其坚持4年没把握,不如辛苦一年好结果。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很少有人一生都是伟人,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把握可以坚持下去一直伟大。
没什么分别的。现在的学习也是如此,正当好的年纪,正当好的精气神儿。若我未能坚持这一时,或许我将花费一生的时间来证明:我果然成了那个我讨厌的人。我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或许未来就还是那个记忆中少年的模样,还能潇潇洒洒煮一壶过往的酒自酐自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