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春来草自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化入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禅,离性无别禅。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返璞归真。
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内心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学会自觉去悟的道理。佛说一切皆空。禅可以说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要想让自己的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灵擦拭干净,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禅追求的是“天然无饰,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种天然的运动状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一切为空,只有在这个彻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绝对的肯定。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粮食。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执迷不悟,实为自性所不悟,便难以遇佛,难以得度,可叹可怜。所谓回头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
如果说肉眼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则是用来思考人生的。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
禅说,感知到另一个境界的美好,教会你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内心,而这一切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所谓“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其随心净,即佛土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心若改变,态度跟着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心态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同样的环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态难以成事,既然难以抚定如此之心,那只可为不定之事。
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有了胆识,一个人就有了主心骨,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创造新的奇迹——这正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真谛。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矛盾是万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调节它是关键。心可以平和的面对事物的种种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响了。
凡事皆在心态,积极的心态激励正面的行为,通常获得理想的结果。危机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时机,逆向而行,往往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缚,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布施有度,细水长流”,人生如果能够把握“度”的关节,自然万事顺畅,心态祥和。
坚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缚就不会放在心上,挂念和忧虑就不会占据内心,自然会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一个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从容面对种种诱惑。
所谓“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境界。到无碍的境界,命运、风水也就都没有了。心造法界,念变法界。
禅者总是放旷达观,随遇而安。而能否旷达,完全要看是否能够承担生活上的种种;接纳它,包容它,欢喜它。禅经上说“悟无生忍”,无非就是一种承担的能力。
不开心不旷达的人,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能承担。不能承担就表示没有能力。能够承担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变局,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肯承担的人,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来,走出郊外,豁达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许便可从中生慧。
人生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平常心就是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拥有一颗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无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坚定,神佛可成。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生活之道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诚流露与实践的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如果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纵作为。
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觉醒与自在。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才能去过现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对外境增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
妄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