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在藏地行走的旅者来说,我应该早已习惯了各种颠簸,然而在去往盐井的路上,我还是有些惊悸,因为急速弯道一个接一个。
心还未安定,江对岸一排排次序井然的木柱支撑起来的平台便将我的眼睛牢牢吸住,这些层次分明的木质平台就像一群壁虎似的,紧紧贴在澜沧江畔的绛红色崖壁上。
看着这密密麻麻的木柱,我仿佛走进了小说《藏地密码》的世界,一群修炼密宗的上师在此飞檐走壁。
过了桥就是产盐核心区加达村,诗意盎然的的加达村坐落在澜沧江边。青稞妩媚的扭着腰,核桃树肆意的透着绿,石榴花任性的吐着火……一丛丛,一树树,热闹得像是参加盛大舞会,白色藏式民居就若隐若现在这怡红快绿中。
奔腾的澜沧江水,瑰丽的盐田,青黄相见的青稞,火红的石榴花,白色佛塔和民居……一半是大气磅礴的震撼,一半是世外桃源的秀美,千百年来她们就这么相亲相爱相依偎着。
这里的盐田如层层梯田,莫不循着滚滚澜沧江水铺陈。
沿着陡峭泥泞的小径缓步前进,有种亮瞎眼的节奏,但更多的震撼不是来自视觉,而是内心。层层叠叠、用木架支撑的“豆腐块”竟然如此之多,当真是一眼望不到头。
盐田错落有致分布,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跌宕之美。有的刚倒入盐水,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谱写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旷世恋曲;有的水分已经蒸发,洁白的盐晶在花红草绿的映衬下,越发洁白;有的直接裸露着棕红色台面,一副素面朝天的模样。
置身在盐田,时刻都有种错觉,我所在的可是盐田,确定不是水晶宫?如果不是水晶宫,为何又如此晶莹剔透?
盐田之间以简易栈道相连,走在里面你不得不弓着腰。向下,你得注意脚别打滑;向上,你得提防别撞上像冰溜子钟乳石一样的盐条,这可是当地人辛苦劳作的结晶,在过去这就是她们的经济来源呢。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竟然在这不可思议的澜沧江畔构建了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走在江边,我的心都是扑通扑通的,我的脚都是打着颤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葬身澜沧江,从此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答案就是纳西族女子。是的,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藏区制盐的千秋伟业。
千百年以来,每当天微微亮的时候,纳西女子便沿着陡峭的路飞奔,大步流星奔向澜沧江河谷。澜沧江河床上的盐井经过一夜的积蓄,盐水已经溢得满满的。纳西女子都想趁着太阳还未升起时,多往自家的盐池里背几桶盐水。然后,一切交给阳光和风,任其将水分自然蒸发,之后就可以收盐巴了。
晒盐期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夏季阳光充足理应是晒盐的好季节,然而进入夏季后,澜沧江水猛涨,导致江边的盐井被淹没,故而无法晒盐,所以每年的3——5月成了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不但阳光明媚,河谷的风也最为强劲,很容易出盐,析出来的盐的品质也最好。由于此时是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所以这些盐又被称为“桃花盐”。
从卤水到盐巴,这一由女人、阳光与风共同完成的杰作堪称传奇!不仅如此,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盐井制作的盐都是茶马古道上物物交换的佼佼者,盐井的名声也随着茶马古道走向川藏、滇藏、青藏深处!然而时过境迁,再没有人说得清茶马古道到底有多险,悠悠的马铃声也已经渐行渐远,唯有这澜沧江畔的盐田还在继续书写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