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下轿开始的锣鼓喧天,宣告这一天热闹的正式开始。老家新娘下轿的讲究非常多,要在“吉时”,有固定的几个人迎接,什么人不能在场,进家门后先去哪个房间后去哪个房间都有讲究。
门前人头攒动,新娘子一般不会很主动下轿子。从娘家跟来的一个或者两个小孩坐在轿口,婆家这边派个的最大辈分的老人拿出几块钱给了小孩子顺便再塞一把糖,小孩子就被抱下来。这小孩经常是娘家的侄子或者最小的兄弟,俗称:堵轿口的。还有一帮类似的角色,跟在队伍最后边一辆车上,这辆车上装着娘家陪嫁的所有东西,记忆中那个年代经常是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双卡录音机之类;再往后经常陪送彩电,冰箱;现在娘家配送的比较“简单”,经常打印一个巨型发票“xxxx万”或者“汽车一辆”“某某小区房子一套”。这些娘家送“陪嫁”的,都是娘家的弟弟侄子们。婆家的老辈子们也要挨个要给钱的。
把新娘子和娘家的陪嫁接回家,娘家的整个送亲团队也接进家,安顿好了。这才算告一段落。当然这个过程中,锣鼓喧天炮仗齐鸣是一直作为背景声出现的,一张张满含喜悦的笑脸把这家人的幸福堆的盆满钵满。
遇见这种大喜事,邻居的小孩子们可以不用上学。追打跑闹,一群淘气孩子在大孩子们的指使下跑到野地里摘下很多干枯的苍耳,悄悄钻进新房,往床上的被子里塞。然后对着新娘说些被大孩子们教会的一些不着四六的粗鲁话。紧接着被管事的大娘们连打带骂的轰出来。
这一个上午,屋里吃着瓜子,喜糖;外边来的亲戚越来越多,大当家的忙活着安排桌子,发烟,安排着茶水.....热闹的氛围中大家享受着这家喜事带来的愉悦!这天的太阳也很照顾这家人,柔柔的播撒洋溢着温暖,如同每个人的那些笑脸。
接近十一点的时候,亲戚朋友陆续到齐。大当家会跟几个副手一起分派任务,让扛条盘的小伙子们排好顺序,准备上菜。扛条盘的这帮人一般都是新郎最好的朋友,他们经常是干兄弟,这个场合需要他们做的事非常多,放炮,扛条盘,还有当天下午回门保护新郎,晚上闹洞房......这是这场婚礼规格最高的一顿饭,都马虎不得。大当家会跟新郎充分论证,通知了多少亲戚、多少朋友,多少邻居...然后确定用多少肉,多少菜,多少酒,还要看这家人的经济实力.,想办到什么水平....所以说这项工作非常有技巧。
那边喊“东院里五席按酒”,大当家在小灶旁边应和“东院里五席按酒”。然后五个小伙子扛着装满八个菜 的条盘,顺序而出,东院门口另有人逐个安排酒菜 的具体房间或者位置。东院邻居屋里屋外,院子里摆满小地桌,八个人一桌已经全部就位,一桌桌人一桌桌菜一张张笑脸汇聚在一起,升腾着一片幸福祥和。座位都是自发在一起的,关系不错的,或者邻村认识的...各种组合。几杯酒下肚,一会的氛围就变得越发的亲热,祥和。正在大家喝的起劲之际,最大的高潮马上开始。新人行礼,在我们老家叫“磕头”。新人对着正房方向,鞠躬。当然这个鞠躬也是象征意义,主要是大当家喊到谁的名字或者哪个亲戚长辈的时候,被喊的人要出钱。
一对新人面向北,面对着正房,前面地上铺一张席子,再铺一个新褥子。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聚集在院里,等着看。看谁出多少钱,看谁被大家闹着要钱。此时大当家就开始喊了:下边开始新人行礼,给天地磕头,再给党磕头。接下来就是新郎 的爹娘,这几个象征意义的磕完,再磕头,就要收钱了。从本家族最大的长辈开始,以夫妻俩的的名义开始,“给她大爷爷大奶奶磕头哩!,快去找,看看那俩老家伙是躲厕所了不?”大当家开着老人家玩笑,几个小年青的到处找人,老人家当然不可能躲,人群的前两排就能发现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咧着嘴笑,老太太手指抖动着在腋下捏出来一个灰色小手绢,打开手绢,展出来两张大团结,旁边的小年轻伸手接过来,喊着:“大爷爷大奶奶大团结两张!”并递到大当家手里,大当家把喜礼递给旁边用毛笔记账的老学究,然后继续开玩笑“这不行啊,忒少了!你们去把大奶奶的鞋脱下来,让大爷爷拿钱来赎!”一院子人哄堂大笑!大奶奶咧着没牙的嘴指点着大当家笑骂着......大当家手里有一张名单,上面是新郎父母跟大当家一起开列的所有亲朋好友的名字,按照一定顺序,由大当家一个一个喊出来,由几个小伙子配合着把亲戚们给的磕头钱递过来。每鞠躬一次,就有一个亲戚递过来一分钱。有时候,甚至大当家嘱咐新娘子,:“他们的钱没递到我手里,你不要磕头。”这句话回把被喊道却没有及时拿出钱的人弄的脸红,这又招到一顿大笑。这个过程中,新郎的小姑父、姐夫、以及舅舅总会遭到大当家反复点名,大当经历的场合多,对这种事总能驾轻就熟的把气氛捧到极致。几个小伙子也会非常配合的上去脱衣服,搜身,把烟袋锅,裹头巾都给拿走...最主要目的还是营造气氛。
等新人行礼这个环节过去后,新娘回新房。大当家必然回到帐桌子那桌,小灶也会很及时的端一桌菜送过去,几个刚才配合大当家的小伙子也会跟着过来,加上帐桌子上几个刚才记喜帐的老学究热闹的喝几杯。这个时候,亲戚们也会过来替主家感谢大当家,不免要敬杯酒。一会娘家也会有代表过来敬大当家的一杯酒;附近的邻居也会过来烘托气氛敬酒。婆家这边的长辈又去娘家席上互相敬酒,说些"咱们孩子们"今后的一些事,展望一下未来,展望着不免就有点喝多。这个时候,大当家比较清醒,开始到大灶上指挥安排饭,二锅里的四喜卤早就做好,饸络已经好几笸箩。就等大当家一声令下,下锅烩饸络。刚才那几个扛条盘的小伙子早就站好位置。每条盘八碗饸络,正好一桌人一碗,不够再继续上。毕竟吃的快,送的慢。一会女人们和孩子们就开始在院门口等着“抢”,一条盘饸络刚过来就被一群人一哄而上抢完,再来一条盘,迅速的被剩下的人抢完....大当家在后边吼叫着,不许抢,后边还多。肯定够吃。印象里,这个“抢”饸络在一个阶段已经成为婚礼上必备的环节,甚至成为营造气氛的最佳方式。但显得太粗鲁,在农村又有谁在乎?大家图的就是开心高兴。当每个桌子上都杯盘狼藉的时候,娘家人也要回家了,新郎要跟着一起回娘家,称之为“回门”。“回门”有的是当天,也有第二天的。新郎跟着新娘第一次回娘家,要带象征意义的礼物。烟酒是必备的,但保镖也是必备的,新郎这次回门,娘家那边肯定会“好好招待”,早有一帮小伙子在恭候。所以这帮保镖陪着回门,主要责任是替新郎喝酒。
娘家这边的晚饭,也很丰盛。双方的小伙子们酒足饭饱,新认识的两帮人互相约着下次去哪里喝酒,依依惜别。被娘家“收拾”的满脸红色颜料的新郎以及略显羞涩的新娘率领一帮醉醺醺的干兄弟踏上返程。临行,新娘父母会用一块红布包裹上一块大石头,亲手交给新郎,这是“石心石意”,这块石头要新郎自己抱回家,还要亲自交给自己父母,才算完成任务。
这个时候,婆家这边的晚饭刚开始,灯火通明中一桌桌的人熙熙攘攘,这才是自己家人的迎接新人的第一顿饭。记忆中,这顿饭会有白天没有参加婚宴的人参加,多数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每家1-2块的出份子,出份子的派代表出席晚上这顿饭,当然白天参加过的晚上仍然可以继续。图的就是热闹。都是邻居,都是本村人所以这顿饭比昨晚规模还大。一般的安排,门外要放一场电影。或者安排在打麦场上,所以对郁冬《露天电影院》里唱的“看电影的反面”,非常有感触。这顿饭之于新郎新娘和新郎这帮哥们意义深远,我喜欢这顿饭的氛围,更喜欢接下来的环节,闹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