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已过,开始踏上返程的你是否也被“七不出,八不归”这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择日禁忌谚语纠结到?
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黄历初七这一天不出门,初八则不回家。我妈就是其中一个,我今年在娘家过年,打算初七返程,可妈妈以此为由不让出门,说不吉利。以往她连农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也算进去,所谓的二五八,不归家;三六九,往外走。总之,得择日出行归家。
那么,“七不出,八不归”的来源是什么?你身边的人对此误解了吗?
其实,这是老祖宗留下来教育约束人的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不便抛头露面的妻室,所以他们在出门前,必须安顿好家里,让一家人衣食无忧才行。
类似的话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七不出”强调了男人的家庭责任,“八不归”则是对男人社会责任的要求。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我们不能将其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教训,应当时刻谨记于心,激励我们去更积极努力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