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都要!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16
4.16【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想要获取利益没问题,但是一定要符合义的要求,就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但是,孔子此处并没有把“义”和“利”看做是对立的两面,只是后世学者把“义”和“利”给完全对立了起来,弄得水火不容。讲“义”就是君子,追“利”就是小人。不仅把“义”“利”变成了两种价值取向,更是附加上了永久的道德评价。
实际上,无论我们是否讲“义”,“利”始终是我们终身都在追逐的东西。
首先,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关于人性,始终有“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议,在此,姑且不谈两种学说的争辩。我们就看一些例子,比如,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如果他忽然哇哇大哭,那么,是他故意要搞破坏么?如果他忽然呵呵一笑,那么,能说他天真善良么?有过育儿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孩子哭,很有可能是他饿了,而孩子笑,则极有可能是他吃饱了,与人性无关,与内心善恶更没半毛钱关系。这些行为,都只不过是人的本能罢了,无所谓善恶,就是一种客观事实而已。趋利避害是人们的本能,有利于我们的事物,我们自然欢迎,不利于我们的事物,我们自然拒之门外。
其次,“利”是能满足我们基本生存、生活需要的前提存在。君子不逐利么?有人说了,君子乐成其美名而耻于逐利。那我就不明白了,难道,“名”就不是“利”么?读书人讲究做古今文章,成千古美名,千百年来,趋之若鹜。什么是美名,无非就是逼格高一些的“利”罢了,换句话说就是精神上的“利”。离开了物质上的“利”,我们可能生活就成问题,难不成人都快饿死冻死了还去给人布道?不可能也不现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离开了“利”去谈“义”,你是连生存的路子都没有的。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第一种,精神上的巨人,生活上的穷人;第二种,精神上的侏儒,生活上的富足。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结果显而易见,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而凡人,就该干凡人干的事情。
笔者就有切身体会。曾经有段时间,身边的人喜欢咨询笔者专业问题,大小问题都问,甚至,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事情也会托过来问。美其名曰“信任”,相信我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当然,自己毕竟有专业知识,也觉得义不容辞。很多时候,我在帮忙的最后,都会很认真的对他们说,如果想要做更深入的判断,你得去找职业人士。然而,似乎也没什么作用,别人还是会一直来问我这样该怎么办,那样该怎么办。甚至还会拿我的意见和其他职业人士的付费意见相比较,当然,最终,不信任我意见的人居多(大多数人不选择我的意见的原因很可笑,居然是觉得我年轻。。。),可是最终当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阶段的时候又会回来找我商量收拾残局的办法。后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就事先声明,咨询可以,但是我要收费,其实主要目的一是杜绝没事瞎咨询的,第二就是让大家能够重视我的意见。可是大家就不干,说什么:“胖子,你变了,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势利了!你那知识不该给大家服务服务吗?”“胖子,我们能来咨询你,都是因为我们有交情,谈钱不好吧?!”“你这是为大家做好事啊,做好事怎么能谈钱呢?”等等等等。
WTF???
我的知识不是我付费学习得来的吗?我的专业素养不是我父母拿学费、老师拿精力培养的吗?你来咨询我问题,不占用我时间的吗?我不需要给你进行专业的分析的吗?我给你指出的那些潜规则、套路,不是我摸爬滚打混出来的经验吗?我不需要养家糊口的吗?…
为什么一说付费,就那么大意见了?!
我也很委屈,大家也很委屈。
你们喻我于义,却没能喻我于利。你们让我帮忙,是为了成就我的“好名声”,此时,就不能再说物质利益了,不然就俗了。不就是这个逻辑吗?
所以,逐利并没有什么不好,没有利,即便顶个高帽子,你又能顶多久?吃不饱,你就会站不直,站不直,说不定最后就会跪倒在地,甚至爬过去。难道,你跟我说你自己是韩信?
呵呵。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利,而忽视了“义”的要求。在符合“义”的要求下去逐利,既不失体面,又满足了欲望,岂不美滋滋?
首先,我们应当以“义”去指导“利”。就好比你现在没钱花,如果去偷、去抢、去骗,那就是你不仁不义了;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扯了一个“替天行道”的大旗,后果你懂的。尽管说手段性质并无不同,但是因为对象的不同,道德评价也不同了。成为“盗”并不难,但是成为“侠盗”却很难,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无间道》里面的刘德华说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我想当一个好人。”可惜,你的初衷就是恶的,你的指导原则也是错的,那么,你所追逐到手的东西,自然也是不符合仁义的要求的。如此,又怎么去做个好人?
其次,我们应当以“义”去约束“利”。现在有个现象,就是商人挣大钱之后,往往会选择做慈善。我们且不说是真实还是作秀,仅就这个现象而言,就说明了市场主体在追逐巨大利益的同时,一定要以“义”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能不择手段,更不能为富不仁。
所以,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既不能见利忘义,也不能因义废利,如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术。
文中列举例子或许并不合适,当然,从作《论语》句子评析的那一刻起,这样的解读就只能注定成为自说自话了。可以反对,欢迎反驳。当然,如有不适,概不负责。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