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读《自控力》这本书,顾名思义,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讲如何自控的。
虽然此书不是专门针对情绪管理的,但某些理论相似,毕竟管理情绪也是自控的一部分,我把自认为有帮助的部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首先在这里复述一下书中的两个心理学知识。(参见:《自控力》第九章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一、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 ——白熊理论
1985 年,在三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 17 名本科生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控的思维方式 —— 他们没法不去想一头白熊。
三一大学是位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一所小小的文科院校。这些本科生明知这是不对的,他们不该去想它,但就是难以抗拒。每当他们试着去想别的东西时,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白熊身上。
韦格纳做了一个实验。像托尔斯泰小时候做过的思想控制测试一样,他告诉被试者,他们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
从下面这位女士的实验报告可以看出,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多么困难。
“我竭尽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我想呀想呀想。所以 …… 嗯 …… 嗯 …… 嘿,看看这面棕色的墙。它看起来就像 …… 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没法不去想白熊,这或许不是最糟糕的意志力失效的案例。但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
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当深入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给自控一个全新的定义,给放弃自控留出一点空间来。
二、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讽刺性反弹效应
韦格纳对其他学生重复了白熊实验。当学生们开始不断想到白熊时,韦格纳要求他们去想点别的,但每次都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
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ironic rebound)。
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像回飞镖一样“嗖”地飞回来了。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
“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了现代人的很多失败事例: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减肥的人拒绝碳水化合物,却梦到了沃登面包和澳洲坚果曲奇;忧心忡忡的人试图摆脱焦虑,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对灾难的幻想。
韦格纳还指出,清醒时压抑对意中人的想念,会让人经常梦到他们,甚至比刻意去想时梦到得还多。
这无疑促成了心理学中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越是禁止两人相爱,他们爱得越深。
白熊理论: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讽刺性反弹效应: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这告诉我们:试着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会对我们原先的目标产生反面效果。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犯下这个战略性错误后,并不会在反省失败时认识到这一点。
韦格纳提出避免讽刺性反弹效应的方法是——放弃自控。神经学家菲利普戈尔丁在帮助社交焦虑者解决焦虑时说,如果不和焦虑对抗,焦虑就会自然离去。
他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转移注意力。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应对使人分心或心烦意乱的各种情绪,比如愤怒、嫉妒、焦虑或羞愧。这为我们对付负面情绪提供了行动指南。
行动指南:
照搬作者之核心思想: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脑海中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
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而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就越可能变得抑郁。
实操: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情绪总会来来去去,我们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我们不必接受它的内容。
负面情绪存在时,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运作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什么。
你的想法和感受并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选择是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当你产生不快的想法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然后专注于呼吸,想象这些想法像浮云一样逐渐淡去。 直面自身欲望,但不要付诸行动。
当欲望来袭时,注意到它,但不要马上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提醒自己“白熊”现象和“反弹”效应,记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标。
驾驭冲动。当冲动一直存在时,与这些生理上的感觉共处,像驾驭海浪一样驾驭它,不要试图摆脱它,但也不要将冲动付诸行动。
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忠于自己的感受,但不一定将所有的想法付诸实践。
控制不了情绪很正常,做到不被情绪控制这点,就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