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是夏之代表,也是秋之使者。如果说夏荷在诗词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奔放与无限生机,那秋日里的荷,则不可避免地沾染上秋之萧瑟之气。
六首经典秋荷诗词,带你品味秋荷之韵味。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清代陈文述这首《夏日杂诗》虽作于夏日,但时节正好处于夏秋过渡之际,其中蕴含之情景与意境,很适合作为立秋天气转凉的代言诗。
立秋的节候之一是“凉风至”,从这一天起,暑气渐渐消退,秋风起,秋雨凉。这两句诗很贴切地写出夜深雨凉之感,这凉意,浸透了梦境。
“万荷叶上送秋来”,铺天盖地的雨打秋荷之凉意,便随之而来了。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一叶落知天下秋”,有人问,这里的落叶指的是什么?在诗词里,秋之初至,最先感知的是梧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一叶梧桐一报秋”,梧桐与荷一般,同是秋之使者。
此二句出自元代朱庭玉的《天净沙·秋》,描写出梧桐叶落尽,水边荷花凋零的萧瑟秋景。这样的情景,如何不让人想起此前梧桐叶密,芙蓉盛放的美好光景?如何不让人触景伤情?
诗人接着写“解与诗人意同”,将梧桐与荷拟人化,它们仿佛通晓“我”的心意才至于如此境地。诗人眼中,万物皆我。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在诗词里,荷花真的拥有很多美好的名字,“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菡萏是它,“绿池落尽红蕖却”的红蕖是它,“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芙蕖是它,而藕花是它,芙蓉是它,这里的“红衣”,也是它。
诗出元代赵雍《初秋夜坐二首·其一》,在“明月流空”之夜,诗人静坐在孤寂的庭院中,面对着三两朵荷花。“红衣落尽秋风生”,将荷花凋落而后秋风渐起的动态描绘了出来。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也写荷花落尽,渐渐衰老,以荷喻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的写荷诗都非常经典,这两句出自其《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诗,为不少义山迷所钟爱。
时至深秋,连阴带雨,秋霜飞晚,这才留得几枝枯荷,聆听滴滴雨声。借眼前之景,抒怀人之意。而这雨打枯荷清冷疏离的意境,也就需要穿过文字,与诗人一起站在这亭间池边,对立秋风秋雨,细细品味了。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诗人是易感的,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节候的变化、万物的更迭让人产生情感的起伏,还是因内心情感的起伏而观之外物,使外物也染上主观情感的色彩。
然而伤春悲秋,自古如此。
所以,荷叶初生之时,尽管开始生命的萌发,却也让人想到,它最终会走向凋零;而荷叶枯时,却也让人不免回忆起,过往的美好。万物如是,人生如是,每一段情感都如此。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这首《暮秋独游曲江》,实在深情。
秋至深,万物凋零,万古悲秋到极致。可秋,也有着另外的含义。
在甲骨文中,“秋”字本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其上为秋虫之形,下为火形,意寓火烧秋虫。古代有习俗,在五谷成熟收割之后,秋末会进行焚田,火烧秋虫。
所以,秋也代表五谷成熟,代表着收获。
最后,以苏轼的一首《赠刘景文》结尾,荷会尽,菊将残,然,秋依然美好。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