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向都是群居的动物,不可避免的会有社交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两种新型社交方式引起人们关注与热议。一种是“圈层社交”,另一种是“无效型社交”。
“圈层社交”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而“无效型社交”主要针对的是步入职场的成年人。两种有什么不同呢?“圈层社交”主要立足于爱好,而“无效型社交”立足于人情。“圈层社交”是根据相同兴趣爱好而形成有共同话题的社会群体,是以结交有共同话题,相似三观的朋为目的的一种社交方式。“无效型社交”则是出于拓宽人脉的考虑而进行的社交活动。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方法能对社交方式的好坏做绝对的判断。社交从定义上来说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而这种目的并不是固定的。所以要想评价某种社交方式,还得回到它最初的目的上去分析。“圈层社交”从目的上来说是为了认识新朋友,出发点是好的,同时,同时它也确实能使人达到这一目的。“无效型社交”目的是拓宽人脉,可以说人在群体中生活,它也是有一定必要的。
客观来看,一件事总是具有双面性。“圈层社交”利于结识三观相和的朋友,但是也有一定弊端。网络上讨论的年轻人“圈层化”指出以网络为媒介的“圈层社交”可能导致网上狂欢、现实孤独、社会疏离等问题。我认为未必有那么严重,因为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社会需要、社会压力会促使他们学会融入现实集体,学会交流。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倒有可能会把一个人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至于“无效型社交”的弊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之所以称为“无效型社交”,是因为这类社交说到底可能只是加个微信,存下电话号码,而没有交流。有交流,也可能给人造成困扰:三观不合,交流起来不舒服,甚至因为顾及微信里有这些“无效型社交”得的“朋友”而不愿意在朋友圈分享动态。
我想,当下有先进的科技,我们是否可以让一个人的社交方式更多样呢?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交时有时以交朋友为目的,有是以拓宽生活圈子为目的,而不是让“圈层社交”标签粘在年轻人上,“无效型社交”与职场人士捆绑。不管在哪个年龄,多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都是件好事,认识一些尽管兴趣可能不同,但三观正的人来打破思维定式,拓展视野,增加对世界各方面的了解也不为坏事。像戴尔.卡耐基说的:“社交与选择朋友不完全是一回事。在社交圈中认识的新朋友应是与你有较大差别的人才好。”
我们在讨论某些社交方式弊端的同时,也许也该多考虑一下如何进行好的社交。挖掘各种社交方式的好处,让利与利结合,弊与弊相消,或者是让利更大化,弊最小化,通过合适的社交方式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