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顾一下昨天作者讲了什么?
①临界知识,它是一系列的底层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②我们应该学什么?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通用必修课。我们应该着重学会后两者。
③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可以解决相关领域遇到的问题。
在回顾的时候,我注意到每个小标题都是一个问题。那么我明天改变一下我看书的方式,首先用自己的思路回答小标题的问题,再看书。这样可以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而知识输入主要来源于书籍。
开篇作者提到了“读书方法”。回想自己以前做过的读书方法,初高中在语文老师的建议下做摘抄,为语文作文积累素材。自己去读课外书的话,只是划线条而已。之后跟S读了心理学,才发现书的“美妙之处”。
作者把摘抄定义为“低水平勤奋陷阱”,并且举例“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颇为形象。
继而,他将读书方法升级了——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论据里采用了有关心理学的知识,于是我的大脑飞速的想到我之前也读过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中有关于学习幂定律的内容:当记忆得到练习时,它的强度以幂函数形式增加,也能更快地被提取。它也完全可以作为论据来解释作者提出的观点。
新旧知识组成一张网络,可以越织越大。想起作者的反思日记,有的内容也体现了“新旧联系”。
那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①摘抄名言。
②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
③这些启发过去和我的哪些经验相关
那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①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
②观察——作者用什么思路解决的
③思考——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④再思考——我还可以把这个方案用在什么地方
我最爱干的事就是在书上画线,以为这样就是学到,看了。但是,看了书并不等于看会,不等于可以用到。也不太知道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好在现在开始尝试了。
学会了怎么学,那怎么持续呢?毕竟,理论和实践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作者谈及了两个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和工作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是,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认为别人对我进行了“攻击”,我们就开始“防卫”了。
在心理学,称为归因方式。心理学有两种错误的归因方式: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谴责或赞誉人)并且低估情境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自我服务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卸自己失误的责任。
举例说明:你和朋友约好在咖啡店见面,你已经等了他一个小时了,你会觉得他迟到(个人因素)?还是堵车(环境因素)?不同的想法,透露出你对事物进行归因的不同。
而作者说的绿灯思维就是,打开自己,却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我们要觉得,别人的观点很有用,需要听一听,而不是弃置不顾。
何为以慢为快?
意同少就是多。高中的哲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抓住主要矛盾。事情很复杂,书很厚涩,作业很多。先捡关键知识,我想用“十字路口”来表示更为恰当吧。
当你在读书过程中,致力于思考,你就能打通很多十字路口,这样你的知识流就是通畅的,每一个十字路口的通畅,表明自己在升级,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网络。
很酷,我知道。
明天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