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12岁之前,孩子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父亲身上有他们崇拜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会模仿父亲的行为,希望可以超越父亲的高度。苏轼和父亲苏洵就是一个例子。
苏轼出生之后,苏洵在苏母的督促下才开始发奋读书,研究古今治乱之得失。在家刻苦读书五六年,才有所成。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很多文人异士,增长见闻。回到家之后,开始着重教导苏轼读书。
在他的教导下,所以苏轼很早懂得了民兴国兴的道理,也传承了一份家国天下的使命感。王安石变法中,苏洵和苏轼都选择反对。因为他们看清了新法并不完善,只能扰民乱民。屡次贬谪,苏轼也没忘记父亲当年的教导,努力为当地人做一点事。
苏洵本人视野开阔,他知道儒家的治国安民之学并不是全部,为了让孩子长见识,他把孩子送去道观,让苏轼跟着好友张易简学了两年的道家经典。
儒道两家,是苏洵的眼界,正是有了苏洵的教导,才有了后来自由出入儒释道的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成为三苏。三人的文章、诗词都名动天下。
父亲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