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儿子去城郊公园玩,没想到这里还是个户外拓展基地,设置有不少训练项目。原打算只在公园里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但是儿子却很想尝试攀爬网。我第一反应是不行,5米多高两边又没防护栏,3岁的孩子爬有危险,可转念一想,难得他小小年纪这么勇敢,也许可以锻炼一下,于是就让爸爸带着他一起去。
当他一步步爬上去时,路过的游人也停下脚步看,不住地夸他勇敢。听到别人如此夸他,让我想到去年带他去游乐场时,他连旋转木马都不敢坐,现在似乎什么都敢去尝试。一年时间,这个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我想可能与三方面有关:1、身体上:手脚灵活性提高;2、心理上:对世界充满好奇心;3、环境上:来自他人的鼓励与赞赏。当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时,他的勇敢犹如刚冒头的小萌芽嗖嗖地就长了起来。
一回神,发现他已经爬过第一个顶峰,要开始爬下一个了。我不禁紧张起来,这个顶峰比刚才的还要高,看起来更不安全,万一小手没抓紧摔下来怎么办。帮我驱散紧张的是另一个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鼓励孩子要勇敢的?“勇敢”一直以来都是褒义词,也是我们提倡孩子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可是,在那个当下,我突然发现“勇敢”其实与自我保全是有冲突的,“勇敢”的背后还隐藏着危险。孩子在攀爬,他是勇敢,但同时也有危险。如果说勇敢与自我保全存在着冲突,那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倡勇敢的呢?
这让我想起《疯狂原始人》中的剧情,爸爸为了保护家人,不允许孩子有好奇心,不允许孩子独自外出探索。这并不是他古板,而是在那个时代,这的确是自我保全的最好办法。但你又不能说这家人不勇敢,他们会为了一个早餐的鸟蛋而与各类飞禽走兽作斗争。可见,那时的勇敢里危险概率很大,勇敢只能用于抢夺食物以填饱肚子,或者抢夺配偶以繁衍后代,那时的勇敢是被恶劣的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但万物演化就是这么奇妙,当初被逼勇敢的物种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将基因一代代传递下去。
而现在我们也越来越多地鼓励孩子要勇敢,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勇敢里的危险概率降低了不少。比如,孩子不敢骑自行车,你鼓励他勇敢一点,这里的危险就是大不了摔几跤,也不至于多严重。与危险概率降低相对应的是,通过勇敢去探索,会带给我们很多未知和可能性。说白了,就是勇敢的“得与失”关系,当“得”远远小于“失”时,那勇敢是不被提倡的,甚至是被限制的;但当“得”大于“失”时,那勇敢就会被提倡、被赞赏。
想通了这一点,我发现让儿子去尝试攀爬网是对的,因为这个勇敢背后的“失”因爸爸的保护已大大降低,而整个过程既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也能增进父子关系。但同时,我也要让他明白“勇敢”和“鲁莽”的区别,勇敢背后存在风险,勇敢是面对不同情境时对风险预判做出的理性选择,尤其不能为了获取别人的夸赞而盲目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