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梦、一个梦,梦想成真(二)+外一篇

我在读小学、中学时期就爱写作,那时候作文课总是最享受、最荣耀的时光,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在班上朗读甚至拿到其他班级去传阅。

清楚记得我小学时写的第一篇作文是《挖山芋》,很幸运第一次写的作文就被老师在班级给朗读与点评了,不知那能不能算是“一炮打响”。

初中时写过一篇《通车了》,描写的是我家门前新龙(新丰至龙堤)公路建成后首次通车的场景,那里面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物刻画比较传神,大致是老年人的感慨万千、青年人的奔走相告及孩子们的欢呼雀跃等等,用术语说就是画面感较强。

高中时有一次参加作文竞赛,当时流行看图作文,是幅秋收丰收图,我没拟提纲直接动笔,生长在农村且常常干农活的我感觉很有话说且说得顺畅,结果没出意外得了个二等奖。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写《母亲》的作文,为强化文章情节复杂程度、提高“难度系数”,我虚构了父亲在文革中受迫害、母亲艰辛却坚韧地带着我们姐弟几个成长的故事。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近六旬、头发花白的海门人,他用带着海门口音(那时候我们以为是上海话)的普通话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读到紧要处,老师眉头紧锁,语速缓慢,语气凝重,而且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低,过程中还将眼镜摘下来、揩眼泪……我在座位上听得心酸又忐忑,心情和作文一样复杂,说不清是进入了自己文中的角色还是因为虚构情节而感觉紧张与惭愧。

不过,后来读了财经大专并从事财政、财务工作若干年,虽然偶尔也写点散文、小小说之类并在报刊发表,但一直没有埋头去写。

2016年是个转折点。盐城市实施“五个一工程”中的“一桶水”工程,我受地方委派去扬州宝应大运河边氾水小镇牵头引水工程第一小组的工作。运河文化、古镇风情,很快让我有了新的触动,在轰轰烈烈引水工作之余,我的创作激情一如泉涌,近一年时间写出了三十余篇情系水源地以及家乡的散文、随笔,不少文章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其中《水乡荷塘》《稻花香里》《这醉人的秋》《遇上你是我的缘》《露天电影》等被《人民公安报》、《扬子晚报》、《江苏政协》、《盐阜大众报》等报纸杂志刊载。当然,由于工作较为繁忙,加上对文学领域并不熟悉,投稿较少。

我们当地的一个文学公众平台《人民作家》将我的文章安排在《名家专栏》,并连续刊发二十篇。那个时期同时在《名家专栏》刊发文章的有我区作协副主席、与著名作曲家印青两度合作的冯晓晴,中国作协会员、在《读者》《雨花》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20余万字的吴瑛,文章阅读量常常过万、特别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的青年才女江兴林等等,我在其中真是滥竽充数了。

但可以说,从此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4月的一天,时任《农民日报》编委、江苏记者站站长沈建华打电话给我,说他在《人民作家》公众号上看了我的散文《露天电影》,特别喜欢,让我把电子文稿发过去,他推荐给《农民日报》客户端,当时叫做“中国农业新闻网”。我怀着无比激动又有点紧张的心情,迅速将文稿发了过去。同时心想,能有这等美事?《农民日报》可是中央主流媒体,其客户端“中国农业新闻网”也是我们农业农村领域最高层次的网站,文章要真能在这样的平台刊发,那可堪称美梦成真啊!

《露天电影》主要回忆、描述了小时候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我分了六个章节来表述:放电影前的准备与看电影前的等待,我们姐弟几个如何能获得父母同意去看电影,一次跑了10多公里去小镇看电影的经历,等待“跑片”竟然看了三遍“加映片”、连其中的歌曲都学会了,看《洪湖赤卫队》看得泪流满面、空前绝后,那些动听的电影主题曲与插曲等等。六个章节,几乎将我小时候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写全了。当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人民作家》平台刊发后,受到广泛好评。文友海边漫评论说:“白幕布,晒谷场,观影的人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作者如数家珍,用质朴的文字展现了露天电影留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迹”;读者福音人家留言:“露天电影,作者文字细腻,情景再现,勾儿时欢娱、显曾经童真!”

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沈编委通过微信发了过来,《露天电影》一字不差刊发在“中国农业新闻网”。哇!我太幸运、太幸福了!

一个梦,梦想成真!

再次感谢沈建华编委的鼓励与推荐!

再次感谢《人民作家》平台的支持与陪伴!

感谢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


外一篇:露天电影


1

小时候在农村看过若干场露天电影。村里放电影的日子,在我们眼里,就是快乐的节日。

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大队或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有人开始挖洞、树毛竹杆,然后将一张厚厚的镶着黑边框的白色幕布支起来,一只大喇叭箱挂在一侧的竹杆上。

待到放映机架到结实的八仙桌上,喇叭里就开始响起音乐。优美的旋律响彻四方,如同人人都听得明白的通知:晚上来看电影!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放学后淘气的孩子们都聚到了打谷场上,他们跟在忙碌的大人后面蹿来蹿去。直到放映员做完准备工作跟大队支书或生产队长一起去吃晚饭,才一溜烟似地跑回家。

天色还没暗下来,一排排大小高矮的凳子就已围着放映机排放起来,靠近银幕的位置往往会被孩子们摊上一堆堆稻草之类作为座位。

遇上比较著名的影片或者天气晴朗的夏天,来看电影的人过多,部分观众尤其是孩子们会坐到银幕背面去。这并不影响观看。如果有字幕,字就反过来了,不过这时候孩子们一样的兴趣盎然。

有时遇到左等右等等不来放映员的情况,有好事者或活跃的孩子会跑到放映员吃饭的人家去探听情况。伸长脖子透过窗户看上几眼,再快步跑回来告诉大家:“早呢,还在喝老酒呢。”或者“开始吃饭了,快了!”

此刻也是那些爱美的姑娘、大嫂们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她们总将浑身上下收拾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往身上喷了香香的花露水,聚在显眼的位置,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咯咯咯咯”笑个不停。

终于,“嗵嗵嗵”的发电机声响了,人们的情绪立刻随放映机旁竹杆上大灯泡的亮起而高涨起来,全场会发出不约而同的欢呼。

这个时候放映员开始了倒带(上一场放过的影片胶带没有倒过来),同时会播放一段时间的音乐。印象较深的有这么几个曲子:《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

十来分钟的音乐播放完毕,放映机两个轮盘一前一后拉转起来,一束喇叭似的强光长长地射向银幕,人们的目光随之齐刷刷地集中到银幕上来。


2

电影不可能总在本生产队放映,为此跑较远的路程就无法避免。

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父母喜爱看电影,那可真是万幸,跟在后面就行。还可能有意外收获,有当天炒的蚕豆、黄豆或南瓜子吃。。

我不属于幸运的一类,想去外生产队或外村看电影比较难。一是因为父母对电影不太感兴趣,不会带我们走很远的路去看电影。二是我们姐弟四人年龄呈两岁一个的等差数列,以大带小优势不明显,走远路父母不放心。

因此,如何让父母同意去稍远的地方看电影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较有效的办法有两个,一般二者同时使用。一是让父母有好心情。下午放学回来,姐弟几个一起拼命做家务,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晚饭做好并盛放在桌上,父母一回来就可以开饭。二是打悲情牌。让年龄最小的也就是我弟弟哭鼻子。弟弟是家中“老巴子”,又聪明伶俐、少言寡语,乖宝宝模样。由弟弟先跟父母提出来,并做出特别想看的样子,父母犹豫的话弟弟就开始哭鼻子,一哭,父母的心就发软。这时,我们赶紧添油加醋地说晚上的电影多么好看、路上保证不走丢之类。一般来说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也有两个办法用尽却不能如愿的时候。我们可能一整晚耷拉着脑袋,当晚做作业也可能很费时。那时晚上照明还用煤油灯。


3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天,听同学说当晚公社小街上放好看的电影,且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说好了要去看。

记不清用什么法子让父母同意了的,那次我和哥哥都去了。

从学校到龙堤小街单程达10公里以上,下午放学后便直接往龙堤小街跑。

因为兴奋,加上男孩子精力旺盛,跑起来倒也快。在路上,还顺便折了根路边的竹子,用削笔刀做了两个“哨子”,绑在一起,成了音阶饱满的“双音哨子”,边走边吹,更觉步履轻盈、快乐无比。

问题出在第二部电影上,是“跑片”,也就是一副片子几个放映点轮流着放。

第一部《甲午风云》放结束了,第二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得等片子取过来。

左等右等,右等左等;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终于等到。电影结束时已过了深夜12点。

往回跑时,没有了来时的盼望与兴奋劲,又饿又困又累,走着走着,两腿真像灌了铅。

把“双音哨子”衔在嘴上,也没了吹的兴趣与力气。偶尔强打精神吹一两下,响起的也像是哭声。

事后有点纳闷,父母怎么会开恩允许我们跑这么远地方去看电影的呢?


4

在看露天电影的年代,一般在放映“正片”前,先放加映片。

加映片多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闻简报》,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或视察祖国各地;另一类是《祖国新貌》,着重介绍各地的建设新貌及工农业发展情况。

有时候孩子们利用放加映片的机会先趴在大人腿上小睡一会儿,可这一睡常常睡到电影放结束。

有一次, 加映片内容是时任国家主席和首都群众一起观看文艺节目、共度新春佳节。

正片是《熊迹》,是部敌特片。当晚也是“跑片”,得等片子从另一放映点取过来。

加映片中有个节目挺吸引我,是一个小女孩童声独唱《交城山》:“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在美;交城那个大山里,住过咱游击队……” 歌曲的旋律很美,有着浓郁的民歌味道,且朗朗上口。

正片老“跑”不来,只得把加映片放了一遍又一遍,小女孩也“唱”了一遍又一遍。我就像个好学的学生一样,当场把这首《交城山》学会了。

估计当时有不少孩子,在加映片的一再加映中进入了梦乡。此后他们最感兴趣的捉特务的电影,可能也在睡梦中错过了。

前后共放了三遍。这是我童年与少年时代,同一场看过最多遍的加映片。       


5

电影以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有一个分类标准是“情绪”,以此分为喜剧片、剧情片、爱情片等等。

喜剧片搞笑、有趣,令人捧腹,比如《李双双》、《咱们的牛百岁》、《瞧这一家子》等等,看着轻松愉快。

更令人难忘的往往是那些情节曲折、人物命运悲惨的剧情片。《卖花姑娘》、《烈火中永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让人悲伤、令人难忘。

曾让我现场流泪最多的电影是《洪湖赤卫队》。

影片情节不算复杂,人物命运在所看过的电影中也算不上最悲惨。可能由于它是一部歌剧,少年的我敏感、沉浸于那些令人悲伤的长长唱段之中。音乐的确是有魔力的。

清楚记得,当女主角韩英和母亲一起被囚在牢房里,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韩英向母亲道别:“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常听那洪湖的浪,常见家乡红太阳!娘啊,儿死后……”一声声呼唤、倾诉,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看着、听着,我从鼻子发酸到热泪盈眶,从眼泪夺眶而出到泪流满面,无法自抑……

记忆中,那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6

电影的主题歌与插曲,可以渲染气氛,强化视觉效果,对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刻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好的电影歌曲深入我心、耳熟能详。

音乐响起时影片中的那些画面也永久定格在我脑海之中。

《柳堡的故事》开头,年轻英俊的副班长和战士们一起快乐地为二妹子父亲田老汉修房子。正忙碌地搬砖头、递茅草时,一个旋律逐渐亮起来——“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转呀,蚕豆花儿香哟麦苗儿鲜……”

《闪闪的红星》中,竹排在宽阔的江面上漂流而下,虎头虎脑、浓眉大眼的潘冬子站在竹排上望着两岸青山,展开无限遐想——“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

《小花》中,梳着又粗又长麻花辫子的赵小花,张大了双眼,在解放军队伍中急切地寻找着哥哥——“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

一首又一首曲子,一幅又一幅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令人感动、让人终生难忘!


7

现在,似乎没有这种不用花钱的露天电影了。花上五六十元坐在影剧院里看部大片,是许多人感觉很惬意的事情。

可是我却时常怀念少年时追过的露天电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小时候在农村看过若干场露天电影。村里放电影的日子,在我们眼里,就是快乐的节日。 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大队或生...
    吾心安处阅读 569评论 2 4
  • 很久没有看过电影这东西了。跟很多地方一样,我这小城镇的电影院已经成了文物,偌大一个场馆,就这样闲置着。看到它,会不...
    兰之奇阅读 1,175评论 0 1
  • 记得那天,姨侄女为一个名叫懒虫的哈巴狗被马路上的一辆车子轧死了嚎啕大哭。看着她心疼得不得了的悲恸神情,我不禁心弦为...
    Mr_稻香老农阅读 949评论 10 44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些天晚饭后散步时,路过某小区看到小区的坪内树起一块银幕,好多老人和小孩整齐地坐着,正在等...
    山水凡人阅读 726评论 4 46
  • 当我的朋友就看什么电影的问题给了我一个建议--去看《小时代》后,我没有立刻回信息过去,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为什...
    andy1999阅读 60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