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福建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固本培元加强党性修养,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对党忠诚则是党性的核心体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我们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如闽西红土地上的青松,根植党性沃土,挺拔忠诚风骨,在新时代的疾风骤雨中傲然挺立。
党性修养是终身课题,需在理论淬火中夯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片热土上孕育出的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丰厚的养分。党员干部当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研读党的创新理论,从《闽山闽水物华新》等生动教材中感悟思想伟力;当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提升政治能力,在循迹溯源中把稳思想之舵。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原著品读”活动、龙岩市打造的“红色课堂”等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学习融入血脉,党性修养方能根深叶茂。
对党忠诚是政治基因,需在实践磨砺中百炼成钢。忠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谷文昌同志“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廖俊波同志“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作风,都是对党忠诚的生动诠释。新时代的忠诚,体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行动上,彰显在攻坚“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赛道的担当作为中。面对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福建干部发扬“敢为人先”精神,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抗击台风“杜苏芮”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保护群众的钢铁长城。这些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忠诚既要在顺境中检验,更需在逆境中锤炼。
干净担当是时代要求,需在严管厚爱中激发动能。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既要“严”字当头,筑牢纪律防线,也要“励”字托底,营造干事氛围。福建省创新推出的“担当者”选树机制、容错纠错实施办法等,树立了“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导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驻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在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中,广大干部比拼晾晒、赛龙夺锦。实践证明,唯有把从严管理监督与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才能让干部队伍既有“廉洁自律”的纯度,又有“敢拼会赢”的锐度。
红土育忠诚,山海铸党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党员干部尤需发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把党性修养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将对党忠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进程。各级党组织要当好“熔炉”,把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锻造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唯如此,方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的殷切嘱托,让新时代的干部队伍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