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收拾家,爱人总是抱怨,说我的书太多,放的到处都是,书房书柜已经装不下了,又侵占客厅和卧室。
抱怨到最后总是来一句总结性的话:这些书都看过吗?看完了吗?没用的就扔出去吧?
我的回答简短干脆:不扔,放着。
其实心里很清楚,这些书里,有一部分是从未翻过的,有一部分是看了一次不想看第二次的,有一些是无论走到哪里,隔段时间都要拿出来翻翻的。
可能心里隐隐有种执念:家有藏书万卷,代表着你博学,是个读书人吧。
所以虽然书籍多到凌乱,心里依稀有种“学富五车”的满足感与虚荣感。但是真正爱书之人,并不是一味的囤书,而是整理之后的告别。
印南敦史说,“热爱读书之人,方能与书籍圆满告别。”
表面上看是整理书籍,从深层次看,整理的是自己的思想;表面上看是与书籍告别,从深层次看,是与自己思想里的执念告别。
一、如何整理书籍?
印南敦史提倡“流水式管理方法”。
所谓的流水式管理,其实就是让书籍实现某种程度的“流动”,随时“通风换气”,“流水式管理”的精髓其实就是舍弃。通过舍弃,让新旧书之间流动起来。
“流水式管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01.将所有书籍竖立排列在书架上,露出书名
露出书名,是便于查看,那种感觉就和皇帝选美差不多:一眼望去就能立马选出自己不喜欢的或者喜欢的。
02.按出版顺序从旧到新排列
从旧到新排列利于取舍,尤其是致用类书籍,如果年代久远,或者时隔比较久,很可能里面的信息已经陈旧,这些书籍可以毫不犹豫地处理掉。
03.每三个月整理一次
勤整理,一是保持住这个习惯,二来三个月里读过的书籍里也有自己不需要的,而且之前保留的书籍,三个月后可能不一定需要保留,这样可以换下来,给新书腾地方。
二、为什么要整理书籍?
01.整理书籍,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一年看100多本书,朋友问你,哪个领域的书籍看得最多,你能不假思索、准确回答上来吗?
我想未必。能立刻回答上来这个问题的人,绝对是对书籍进行了整理和管理。
通过整理自己的书籍,能够发现自己哪个领域的书籍读得最多,从而也发现自己的思想轨迹,同时也能发现真正的自己。
比如我书架上的书,家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学类书籍比较多,这就说明我比较关注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通过整理书籍,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阅读的兴趣。
如果你的书架上理财类比较多,那么你思想的关注点在如何赚钱上,可能你对如何挣钱感兴趣。
你的书籍,折射出的是你的思想。透过它们,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思想,从而发现真正的自己——对知识渴求的自己、对金钱充满执念的自己、对孩子教育关心的自己,甚至有对生活乐观的自己……
不仅如此,书架上的书,也暴露出你思想的局限。比如我的书架上大多是育儿类和文学类的,致用类书籍和外国作品,以及畅销书少之又少。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阅读面是比较狭窄的。
通过整理书籍,我发现自己思想的局限,就可以在买书时,打破兴趣壁垒,有意识地增加其他领域的书籍,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弥补思想上的缺憾。
通过整理书籍,可以给书架“减肥”,腾出了空间,其次通过整理书籍,也梳理了自己的思想。
02.舍弃不需要的书籍,丢掉思想中的执念
整理书籍时,总会对有些书籍舍不得扔,这些书籍好像“鸡肋”,我们总是被“以后用得着”这一思想牵绊,不忍心割舍。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作者建议,只要现在觉得不需要,就应该当机立断地处理掉。为什么呢?
表面上看,你不忍心舍弃的是“物”,是书籍,其实你放不下的是思想上的执念。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里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如果说堆积如山的书籍是你内心强烈求知欲的表现,那么你的书籍中数量众多的关于教人如何挣钱的书,折射出的是你对金钱的执念。
执念越多,思想负担越重。那些“鸡肋”般的书籍,恰是思想上执念的体现。这时果断舍弃,反而可以让思想轻松。
山下英子说“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整理书柜也是这样的道理。
那些即使你搬无数次家,也依旧爱不释手的书籍,这些书籍如同和你相处久了的老友,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你与它们情投意合,这些才是真正需要保留的书籍,也是你价值观和情趣爱好的体现,这些书里,才藏着真正的自己。
通过整理书籍,丢掉思想中“多余的执念”。思想中的执念少了,心里轻松了,生活会更积极。
思想也需要舍离,通过整理书籍,让思想流动起来,既能发现发现思想上的局限,也能破除思想上的执念,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