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同样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后人把他和孔子同称为”孔孟”。人们都说孔子是孟子的老师。可这并不属实,他们之间相差一千多年,可这并不阻挡孔子成为孟子的老师。孟子完全体会到了老师要表达的意思:做人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仁”字。可他们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而我认为孟子的思想要高于孔子的思想,因为孟子是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一种浩然正气。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的就是正义与生命二者都想拥有,但是我会选择正义,我想这就是君子风范吧。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一个意思吧。孔子这句主要说的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人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别人说什么,他就认为是什么,不会去盲目的附和;小人则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纠真正的和谐贯通。就像这样,一个君子都会选择正确的事情方向。而又在同一件事情上有自己的见解与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如果是小人,我想在孟子的这个选项时,一定会选择生命,虽然他们也想选择正义,但那不是他们真正所想要的。
孔子的周游列国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吧,就像《孔子》这部电影中讲述的一样: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各个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孔子在这其中不断的被拒绝,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对自己生活抱有希望的活下去。而他最想传播的就是尧舜时代的治国理念。可以说孔子的思想超前的不可思议,有时现在的治里国家的理念都没有孔子的治国理念高超,同样也有这样的时候:孔子在千年提出的思想,竟用在了现代生活中,而且没有任何违和感。但这样的思想并未被人赏识,而是被一味的推卸给另一个国家,最后这些思想就完全被孟子吸收了。孟子也有一段时间的周游列国,但他的才识会有人去赏识。孟子的一些事迹都会在《孟子》这本书上呈现,而这本书是反映孟子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等。他主张的政治是多考虑人民的生活,大家整体的利益等。而不是去用武力来解决任何问题。“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有人说它是孟子著名的论断之一。原先我并不是很了解孟子,可经过这一个暑假的学习,使我略微懂了孟子那么一点点。我知道孟子是具有浩然正气的人。他面对困难,是想着如何去解决,而不是如何去逃避。
4.孔子与孟子都是君子,他们和而不同的。他们虽然有同样的方向,同样的目标,但他们寻找目标的方式不一样,所想的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