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步入大学校园。回首过往的成长历程,从懵懂少年到逐渐成熟,我深刻体会到“约之以礼,行之以法,成之以恒”十二字箴言对人生的指引意义。
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当代青年成长的行动指南。它如同三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成长中不断修正方向,收获蜕变。
约之以礼:以文明礼仪为人生基石,塑造品格修养。
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个人修养的外化表现。记得小学时,我性格急躁,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一次课间,我不小心撞倒了同学的书本,不仅没道歉,还理直气壮地责怪对方没放好。老师知道后,没有严厉批评我,而是让我站在教室门口,观察其他同学如何礼貌待人。
我看到同学们借东西时说“请”和“谢谢”,不小心撞到别人时主动道歉,交谈时面带微笑、语气温和。
那一刻,我仿佛被一盆清水浇醒,意识到自己的粗鲁无礼。老师随后找我谈心,引用《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教导我,礼仪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是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礼仪规范。每天出门前整理好仪容,见到师长主动问好,与同学交流时注意措辞,公共场合轻声细语。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让我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同学们更愿意与我交往,老师也称赞我“懂事了”。
更重要的是,在践行礼仪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出谦逊、包容的品格。当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我不再固执己见,而是先倾听对方观点;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主动伸出援手。
礼仪如同一把刻刀,不断雕琢着我的言行,让我从毛躁变得稳重,从自私变得温暖。
行之以法:以规章制度为行为准绳,培养规则意识。
如果说礼仪是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那么法律与规章制度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框架。初中时,我曾因一次“小聪明”深刻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那是一次月考,面对一道难题,我偷偷翻看了邻座同学的答案。成绩公布后,我的排名大幅提升,但内心却充满不安。
班主任察觉到了异常,她没有直接质问,而是在班会课上组织大家讨论“诚信与规则”。通过一个个案例,我们明白了考试规则不仅是检测知识的标尺,更是对诚信品格的考验。
我红着脸主动承认了错误,老师没有处罚我,而是让我担任班级纪律委员,用行动弥补过失。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它保障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进入高中后,我更加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早退,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我还积极参与校园法治宣传活动,组织模拟法庭,学习法律知识。在准备辩论赛时,我查阅了大量法律法规,发现每一条规则的制定都有其深远考量。
例如交通法规中的“红灯停绿灯行”,看似简单,实则保障了无数人的生命安全。这让我深刻理解到,遵规守纪不是刻板教条,而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成之以恒:以坚持不懈为成功阶梯,锤炼意志品质。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抵达成功的彼岸。高中时,我立志参加数学竞赛,但基础薄弱,起步艰难。
每天除了完成正常课业,我还要额外刷题到深夜。刚开始的几个月,进步缓慢,甚至在一次选拔赛中名落孙山。那一刻,我几乎想要放弃。
但数学老师告诉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量变终会引起质变。”他分享了自己坚持跑步多年的经历: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最终完成了马拉松比赛。
这让我深受鼓舞,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每天攻克一个知识点,每周总结复盘。
渐渐地,我摸索出了解题方法,成绩稳步提升。最终,我在省级竞赛中取得了二等奖。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大学期间,我加入了科技创新团队,参与研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从文献调研到方案设计,从编程调试到实地测试,我们遇到了无数困难:传感器数据不准确、分类算法效率低下、设备成本过高……但团队成员没有退缩,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们最终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如今,我深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终能收获回报。
回望成长之路,“约之以礼,行之以法,成之以恒”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礼仪让我学会尊重与包容,规则让我懂得责任与担当,坚持让我拥有勇气与力量。它们如同三股交织的绳索,牵引着我不断向上攀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这三句话为行动纲领:以礼修身,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以法立行,做社会规则的守护者;以恒求进,做理想目标的追梦人。
我相信,只要广大青年都能将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而“约之以礼,行之以法,成之以恒”将永远是我人生的指南针。愿我们都能在这十二字箴言的指引下,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