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有21年教龄,有一个9岁女儿的教师写的。这引起重视娃的教育的妈妈们的又一番热议。
自家的娃,到底该不该打?
这位教师的困惑在于她既是赏识教育的成功者,所教班级成绩在平行班总是最高;又是赏识教育的失败者,自己的女儿在赏识教育下变成一个对妈妈的说教无所谓的孩子,学会了利用妈妈的赏识套路投机取巧。
这位妈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想到自己当初之所以坚决执行赏识教育,恰恰是因为她自己的童年是在挨打中度过的,她的父母给予她的就是打骂教育。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再经受打骂,要过与她不同的人生。
于是,她给女儿的教育就是“只说,只引导,只鼓励”,而女儿学到的,却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假装听不见就万事大吉”。
事态的发展超出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想象,女儿没有像她自己的学生那样同样优秀起来,反而是做事我行我素,面对妈妈的好言赏识,变成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成绩一路下滑碰触底线。
于是,这位妈妈又想到自己的成长之路,虽然多有打骂,但是几个关键节点还是多亏了妈妈的铁砂掌,让她醍醐灌顶,一心向学,并最终取得正果。人格没问题,品格没问题,工作能力更没问题。
于是,得出结论,孩子还得打。而且,还得出结论,打过后的孩子变得懂事了,作业完成情况显著提升,孩子突然长大了。
最后,这位妈妈还给出了诸如怎么打,什么时候打等等策略性建议。
总之一句话,“棍棒之下出孝子”此言非虚。
那么,真如作者所说,家庭教育中不该用赏识教育?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她的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她把学校环境同家庭环境混为一谈了。
作为老师,她天然具备学校和社会赋予她的教育者的神圣权力,同时,也具备天然的权威。她说的话,做的事,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还代表了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话是认可和遵从的。因为老师的背后站着更大的权威。
赏识教育,让学生从一直以来的权威压力下解脱出来,受到鼓励、认可,获得自信。而且,一个班级一旦行成向上的力量,整体成绩的提高就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再来看看家里的赏识教育。
学校里面的赏识教育,有学校,社会,国家的基本要求在,而家庭里面的要求和规矩由谁来定?
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她对孩子用得更多的是与在学校类似的方法。孩子首先是把她当成妈妈,其权威感自然不会像学生对她的感觉那么强烈。
另外,她的说教以说理、引导、只说优点为主。孩子不遵守,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听之任之。那就是说她对孩子的教育中少了规则和边界感的建立。
规则和边界感的建立不是在发现不对的时候才去忙着建立,而是从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开始,就让他知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比如,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根据年龄阶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孩子在严厉的老师要求下,就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而妈妈温柔却不坚定的要求,在孩子那里就得不到回应。可见,孩子在不停地试探妈妈的底线,妈妈的要求只是说说而已,那就做与不做都可以。很明显孩子并没有在妈妈的要求下建立相关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建立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是说说道理就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家长用智慧和努力帮助孩子一个一个建立。而自主学习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不是赏识不对,是妈妈错误的认识了赏识。赏识,鼓励孩子,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味只是说好,不是没有底线。
打孩子,可能是无奈之选,但我更希望能有智慧的教育孩子。无论如何,我不认为“打”是优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