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王阳明
在程朱理学中,认为心是会改变、扭曲,即会“动”的,所以心不是本体。在心学中,心的本体是不动的,动的并不是心的本体,而是人的意念。心的本体是不动的,不过会被蒙蔽。在心学中,心是道德的主体,是道德之事、道德之理、道德之学的根本,所以是不动的。既然心的本体原本是不动的,那么人能够做到不动心,只是求得心的本体而已。
孟子就是一个达到不动心境界的人。公孙丑曾问他:“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孟子说告子也达到不动心,公孙丑于是问孟子两人的不动心有什么异同。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又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王阳明还把“不动之心”运用到军事上,在行军打仗中做到“此心不动,看清形势”。《明史》这样评价王阳明在军事上的成就:“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王阳明用兵如神,固然离不开他少年时就立志平定边关、多年来钻研兵法,不过能够做到在面对危险、情况不明时,能够镇定,准确地判断形势并作出应对,这无疑是由于王阳明对本心的涵养。王阳明百战不殆的秘密,秘诀正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起初,宁王朱宸濠在南昌造反,有人传言王阳明已经背叛朝廷加入宁王阵型。王阳明没有被谣言影响,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很快找吉安县知府伍文定商议对策。王阳明知道暂时所能用的军队不足以对付宁王,等援兵过来要一段时间,招募民兵再训练时间就更久了,所以必须先拖住宁王。
看着地图,王阳明对形势有所判断,他不担心宁王挥军北上直取北京,因为一路上特别是北京周围有很多朝廷的军队,只是担心宁王挥军南下攻打南京,取得南京后以南京作为造反的根据地。于是,王阳明心生一计,派人到处散播朝廷派了许多军队镇守南京的假消息以迷惑宁王,让宁王不敢攻打南京。他书写一信,约宁王军事刘养正捉拿宁王,又让送信的人故意被抓住,这样宁王就有所疑虑。宁王由于要彻查事件,拖延了出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阳明召集到义兵二万多人,为平定宁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