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首先祝福亲爱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看到微博、朋友圈各种母亲节话题与满屏的祝福,看到这个节日被空前的重视与肯定,可见思想与意识都在进步。
成为一个母亲,是身份上的转换,需承受更多的辛苦与责任,虽然妈妈不是超人,但需要被肯定与称赞,让她的付出与操劳被看见,被认可。
我始终认为成为妈妈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前路漫漫辛苦,但带给我许多的感悟与成长。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
有一个话题是#当妈后你怀疑自己多少次# ,说实话,随着孩子成长,教育沟通中会遇到新问题,或者看到一些视频时,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作为一个母亲,如何与孩子相处,工作与家庭间的考量,如何面对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母亲后,这些问题是不是也问过自己无数次?
可能问题没有那么大,但生活中总担心自己着急或情绪不佳时,不够顾及孩子的感受;担忧自己做的不够好,让她受委屈。
我们这样的担忧是正常,但大可不必,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摸着石头过河,且行且学习,可以多一些耐心与冷静,少一些自我怀疑与完美要求。
有一个观点是,妈妈们要学会做60分妈妈,千万不要做90分甚至100分妈妈。我少做一点,孩子就多一点空间。
“我提出的要求,你就得做到。” 这是父母自恋带来的妄想,会让孩子很受苦。
给予孩子爱,用爱滋养彼此。
2、爱孩子更需要把握尺寸与界限
刚刚大结局的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在不遗余力地鸡娃,纵然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种走火入魔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抚平焦虑,反而生出更多的痛苦与问题。
宋佳饰演的母亲南俪刚开始面对孩子较为佛系,随着孩子学习进程的缓慢,与米桃课程上差距的拉大,她突然从佛系跳到狼系,开始焦虑不安,生怕孩子掉队,上不了好中学。
剧中有一段是南俪和公司老板聊天,她说一直觉得同事什么的,本科都是基本学历了,硕士博士的也不在少数,没想到竟然有4成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
面对教育焦虑,当下的父母与孩子都不轻松,但学习始终是一件长久的马拉松赛程,不能为了只顾一时鸡娃,不顾其本身。
爱孩子没有标准,但有标尺,不能管得太窒息,没有自主空间,也不能太宽松,只顾快乐,没有了习惯养成与规矩。
这个标尺的把握就是界限,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在爱孩子这件事上,是过犹不及的偏爱,是无界限感的牺牲与干涉,这就造成了当孩子大了,在青春期或成年人,其本身的内驱力不足,没有主见性。
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带着他们成长,是为了让他们走得更远,更稳。
3、孩子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通过赋能与积极心理学引导来唤醒孩子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来获取各种新生的力量。
婚姻生活中,爱情是一个分支,孩子也是一个分支,我们自身更是一个分支,不能只顾孩子的生活学习,而放弃自我赋能。
虽然大多数教育与照顾孩子的重任由妈妈承担,爸爸参与度不高,但生活与陪伴孩子是并行轨道,需同步开启。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远考虑就要格局大,眼界开阔,要知道我们与孩子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需要将他的世界逐渐变大,培养能力与储藏能量。
然而,这些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谁也无法替代。
正如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对女儿说,我是第一次做妈妈,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我会用我质朴而有分寸的爱,陪伴你,爱护你,与你一起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