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一宁
伊莎贝尔·阿佳妮,法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凯撒奖(César Awards)五度封后,并捧得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女主角奖。她有着西方女子白皙胜雪的皮肤,独具东方美的一头黑发,还有着湛蓝湖水般动人又深不可测的眼神。无法用几个形容词来笼统的形容她,如果有一个词能代表她,那只能是——阿佳妮,她自己。
她的美,无辜的眼神中带着忧郁和哀情,以及一点绝望的悲怆。她在角色里的表情总是冷淡又游离,在镜头的捕捉下,塑造着可望不可即的美,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久了不知不觉就会被震慑。
阿佳妮1955年出生在巴黎郊区的小镇,她的父亲是土耳其后裔的阿尔及利亚人,母亲是德国人。父母都是法国移民,小时候由于语言不通,物质生活匮乏,交流方面的障碍,她曾经患上过自闭症。
这对于她后来电影角色带些神经质和忧伤性格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喜欢上表演后,她只在表演中发泄情绪,这也是她能在影片中能够放开包袱歇斯底里的一个原因。
成名后,她的父亲也一直教育她,不准在公开场合暴露家庭隐私,所以,除了演戏,她基本不接受采访,也不愿在公众场合多言。这让她形成了古怪的脾气和特立独行的作风,也被公认为难以相处的明星。
1969年,年仅14岁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摄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小煤炭商》,那时候的她青涩甜美,盛夏的骄阳给她的镜头加了少女感的滤镜。
1974年她收到了著名导演特吕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阿佳尼深深吸引他的,一定正是那种明亮和神秘交织的气质和令人沉迷的眼神。
特吕弗相中年仅19岁的阿佳尼是扮演因爱成狂的阿黛尔·雨果的最理想人选,想不到的是,阿佳尼竟然将特吕弗拒绝了,于是特吕弗又在给她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单是你的面容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这些话最终打动了或许还不懂情深的阿佳尼,她接演了大文豪雨果的小女儿——阿黛尔·雨果这个角色。
她成功塑造了阿黛尔·雨果的边缘化人格下的隐忍、执念、疯狂和宿命感。让看过电影了解情节的人无不随之内心挣扎和悲痛。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她的直视的神情那么孤傲让人心痛。曾有影评家评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法国的影迷们认为一个世纪只出一个阿佳妮,她永远神秘、文艺、引人追随。
她是法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只要深谈法国电影,必然绕不过阿佳妮,是可以载入电影史册的人物。
虽然她的电影并不被其他国家大众所熟知,因为她很少接拍商业电影,她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一些文艺片。
那一年,她已经40岁。她拍的《玛戈皇后》却号称是阿佳妮颜值巅峰之作,在她脸上你几乎看不到岁月的痕迹。
这部电影原著改编自大仲马,讲述1572年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前后的故事,阿佳妮将高贵与仇恨、破碎与残忍透彻的演绎,她的颜值和演技撑起了这部宫廷混乱内战纠葛的电影。并第四次捧起恺撒奖的后冠,一跃成为法国国宝级女演员。
阿佳妮在生活中向往自由,童年的生活阴影让她感觉自己的灵魂是漂泊流浪的。她的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母亲是德国人,她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我有很长时间试图把自己的根扎在一个地方,通过一段爱情或者一个地方。”
但最终,她最喜爱的还是没有依恋的生活。
“如果我不是演员,我可能会在一个人道主义机构帮助别人。”
经历过爱情、背叛、孕育,纵使美人迟暮,她依然还是永恒的法兰西玫瑰。
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璀璨,最终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有的人注定就是为了电影而生,比如伊莎贝尔·阿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