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月份在淘宝上相中一双鞋,标价188,特别喜欢,一心想要买下来。188?有点心疼,我想等等吧,等到双十一,看看打折不?
…………双十一,没打折。虽然有红包,可是被我用来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再等等吧,
看看双十二。
…………双十二依旧没打折。……嗯……再等?年货节吗?哦,no!……那今年估计是穿不上了!这才出手在双十二付款买了这双鞋。188一双鞋,我犹豫了这么久!
可是,心理咨询学习,动则好几千,生涯规划认证课程就是3980,另外再有其他网络课程,加上线下去外地学习,一年下来,我工资余额几乎清零!但是只要我认定了想学,我付款时豪不犹豫,同样是花钱,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再看看生活中,有的家长买个青菜也要几个超市比比价,可给孩子报学习班,请一对一的老师,几千几万的花呀!有的老人买双鞋价比三家,可保健品买起来就跟不花自己的钱似的!有的美女吃饭时几块钱都精打细算,去做个头发来个美容,一次好几百,办个卡一充就几千呢!
为什么会这样?Why??
这在消费心理学里,叫做心理账户。
我们并不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金钱的。消费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在内心,潜意识地做个分类,把这笔要花掉的钱放进某个心理账户里,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放进了哪个账户,才是做出消费决策的最关键因素。
回头再看看,那些消费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双十一,我买了其他生活必需品,而放弃了鞋子,那说明它被我放在了必需品之外,放在了享乐账户里;而学习的费用,却被我放在了个人成长的账户里,那是对自己的投资,投资是关于未来的,是有收益的,所以当一笔钱被我视作投资时,我是不会犹豫的。
消费,我们其实没自己想的那么理智!
所以,很多商家会利用这点,在向你推荐商品的时候,想方设法让你把这笔要花的钱转移进你可能更愿意花钱的那个账户。
玫瑰花,巧克力,如果放在生活必需品里,估计没多少人为它付款,可是卖家通过宣传广告推销,把它们移动到我们的感情账户里,它们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再比如钻石,想想那颗闪闪发光的小石头,何以如此高价?如果它被放进建材那一类里,情况会是怎样?
下一次,当再有销售对你滔滔不绝时,不妨留意一下,他在试图设计把你的钱放进哪个心理账户?
你也可以回想一下,你更愿意把钱花在哪个心理账户?那个心理账户,对你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比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