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入学第一天
九月十七日早晨,我通过窗户看到了黎明时微弱的亮光,几只起早的小鸟,开始在窗外叽叽喳喳的叫着。
我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白衬衣,齐肩的两条辫子上分别扎了一个红色的蝴蝶结。
我刚洗漱完毕,妈妈就煮好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放了一勺青辣椒西红柿湯,一个黄色的煎鸡蛋盖在上面。
见爸爸走进来,妈妈说:
“你们父女俩先吃吧,吃完早点走,凉快些。”
本来我说自己可以去学校的,可爸爸执意要去送我,并说他反正也要进城办些事。
县城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河流从东边流到城边,围绕县城转了三分之一圈,然后缓缓的向西流去,流到峡谷边上,一改常态,咆哮着急急忙忙的冲下山去,很快钻进了青城江的环抱。
爸爸拧着小木箱子,我背着背包,乘坐小船过了青城江,沿着县城流下来的小河走了十多里山路,来到了xx师范学校。
学校就在河边上,走进学校大门,还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
在学校报了名,爸爸和我把行李送到女生宿舍就走了。
宿舍有上下铺六张床,已有两位女同学比我先到,她们已在靠窗的两张下铺上铺好了床单和被子,见我进来笑嘻嘻的问我愿住上铺还是下铺,我说就住上铺吧。说完将床单被子扔到了靠窗的一张上铺上。
铺好床下来,和两位同学互相作了介绍。两位都是七零年刚读完初三的下乡知青,家住长治县县城,一个是县城的干部子女,叫吴慧,一个是县城一家国有企业工人的孩子,叫韩晓琳。
吴慧和韩晓琳虽然当了三年的农民,我却看到她们都有一双并无老茧的手和几乎没被太阳晒过的那张白静的脸,我就断定,她们和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的小林姑娘一样,一年没在生产队待几天,她们受不了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三天两天的往家跑。
我比她们大三、四岁,可她们有家庭的优越感,表现得比我自信和无忧无虑。
我想自己是一个一个农民的孩子,怎么能和城里的干部、工人子女相提并论呢?心想她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而我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开始一种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我应该多向她们学习。于是当吴慧提议一起出去走走,参观熟悉一下学校环境,再到街上逛逛时,我毫不犹豫的表示同意。
学校是六零年由政府出资办起来的,虽然不是很大,可比我上过的小学和初中“阔气”多了,教室里的黑板有半堵墙那么大,两人一张的课桌比我以前的学校宽大,不是长条板凳,而是每人一把椅子。体育场比我以前的学校大最少三倍,不光有篮球场、还能打羽毛球和网球,还有一间乒乓球室,里面有六、七张乒乓球台。
最后参观完我们汉语言班的教室,吴慧抬起左手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说,时间还早,现在去逛街。
吴慧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时像她这样年轻的女孩就戴上了手表,可见她在家里的“地位”不一般。
我和韩晓琳自然都听她指挥,一起走出小门,听着小河哗哗的流水声,从一米多高的石墩上走到对岸,走进了县城的北门。
在街上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后悔不该和她们一起上街了。
今天好像是赶场天,街上人比较多,路边大多是乡下人,守着自己带来的农产品,葵花籽、山上摘来的板栗、十几个或者几十个鸡蛋,还有自家地里的各种蔬菜。也有一些零星的小商铺,卖些糖果和本地人做的饼干,吴慧不停的买,一会饼干、一会糖果,还买了葵花籽,不停的吃着,也不停的喊我们吃,韩晓琳也忍不住买了三根冰棍,塞给我和吴慧一人一根。她在家排行老大,家里还有四个弟妹,还不敢像吴慧那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就更不能买了,乡下的父母给的钱只能用在生活必须品和学习上,哪能像吴慧那样不停的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