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朱永新教授的作品,这是我购买和阅读的他的第一本书。他是全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我是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认识他的,他是李老师的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的教授。
这本书是上周就看了的,本来打算一口气看完,结果看了两辑,又去看《小狗钱钱》,去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这周我又去重读《骆驼祥子》,就把这本书搁家里的书桌上,没有看完。我发现自己有时候这个习惯不是很好,好几本书穿插着看,所以没有一本一次性看完的。但是等到写读后感的时候,又觉得有一点好处。因为要写读后感,书中的内容需要再次阅读,加深印象,这样无形中又逼迫自己再浏览一遍阅读过的内容。
虽然书本还未读完,但是我已经开始膜拜朱老师了。一个好的作者,一本好书,真真实实地会吸引读者。借用本书的第一页朱老师的几句话:“有些书,因为不断被阅读而青春永驻。书被翻阅得越破烂,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书的生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我想,我一定要做一本本好书生命的接续者。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答教师问”,或者说是“给教师的建议”,我揣测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是否也是受到他的导师的启发而汇编成书的。相比较两本书而言,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更多地是例举身边的事例来给老师们建议,而朱老师的《致教师》则更多地是一种高屋建瓴地给老师启发和指导。
关于朱老师书中的内容,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圈圈画画的地方太多了,甚至觉得他书中字字箴言,没有一句废话,旁征博引,能够感受到他的学富五车。但是朱老师对教师们建议,又是让我感受到他是那样地真诚,为了他的教育理想而不断地研究,奉献。他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自己对教育理想的坚守。
书中让我感动和反思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但是让自己很遗憾的就是——知易行难。我知道,对学生来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他们考试成绩太差的时候,自己又忍不住生气,甚至发火。我知道,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当他们出现让我觉得个性太张扬的时候,我却找不到适当的方法,而只能去抑制他们的个性。我知道,我应该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可是我时常把责任推到“应试教育”的悲哀,而没有自己去从一件件小事中很好地引导他们。我还知道自己做的很多很多不足的方面,有些时候在自己做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意识到了,可是却没有改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有资格被称作“师”,因为自己一个学识不高,有时候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个人也没有道德非常高尚,可以作为学生的表率,所以静下来想想,也很惭愧。还有的时候,自己疲倦下来,会偷懒,不想去找学生谈话,不想去具体关心某个学生了。正是自己的“懒得管”,没有去实践而造成了与好教师之间的差距。
我想成功的老师,都是自己在不断学习,并且真心为学生付出,与他们共同成长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下,教师自己有所收获,学生也非常感恩老师。这是一位位优秀教师的共性。他们肯付出,所以收获了幸福。而我现在只能说是在向前辈们学习,光看书是没用的,把书中学到的老老实实地付出实践,才能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