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写史易,写简史难。非全局在胸,难以依照个人才情,将历史长河中的发光片段,一一拾取,拼接,最后绘成一幅厚重深远的山水画。冯老的笔触,很能代表西南联大那个年代,学者们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放眼五千年来祖先留下来的启示,彼此分享、齐头并进,以求让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全书源起春秋诸子,后至宋明理学,涵盖儒、道、释三教,然而每一页一篇,并非只有史实的罗列,更多是“为天地立心”的迫切、忧虑与坚持。这是一本暖黄色的书,就像秋日下午的一杯浓茶。它不急不缓地走进你的生活,告诉你“在到达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经过哲学的复杂性”,人生亦是如此,“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而这,也许就是哲学之所以能抵抗虚无的最有力注解了。
《辛波斯卡诗选》辛波斯卡
2010年4月,在一篇波兰总统飞机失事的新闻中偶然得知此位诗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是细腻的,同时也尖锐;她是宽容的,同时也执着;她对每一刻时间的流逝,都有着最大的投入,和最大的抽离。
好比说《葬礼》,原本是一场肃穆的仪式,是一次对生命的反思,然而参与的亲朋好友们却依旧沉溺于生活的琐碎,他们讨论服装、样貌与天气,询问名字、号码和公交,他们离死亡或许很远,或许很近,然而没有人去审视。生与死,一线之隔,但辛波斯卡她看得见,所以她微笑着嘲讽。
又好比说《隐居》,描述一个著名的隐士,有络绎不绝地游客来访,合照,交谈,彼此都觉得幸运。在这种认识失调下,辛波斯卡增加了一位叫“巴力”的人物:“可巴力呢?巴力去哪了?他正在一张凳子下假装自己是一只狼“。大隐与小隐,不言而喻。
至于其他如《一见钟情》、《种种可能》等享誉世界的诗就不复述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自己曾为了她只身前往波兰,于克拉克夫居住三个月,与当地文学院学生交流她的诗,黄昏去她家楼下散步,去她常去的教堂,逛她常逛的菜市场。
“我的特征是,狂喜与绝望。”
《夜航船》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笔者从小便对知识的系统性有所执着,比如说对图书馆的偏爱会远大于书店,亦是基于此原因——图书馆因其对分类法的遵循使得知识的存储呈现出一个严谨的结构。而此类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严格来说并不多见,除去《大英百科全书》、《四库全书萃要》,不易找到面面俱到的目录式书籍,更不易找到有意思的,因此《夜航船》尤为珍贵。
全书分二十个大类125个小类,以一种知识条目的形式,将天文地理,虫鱼鸟兽,春夏秋冬,荒诞怪谈一一收录,虽然里面许多知识已经不像当时张岱所说的“不可不记”,但在江湖夜雨时分,于江边海边,以书入酒,细细品味,亦是不可多得的绝佳民俗读本。
《夜航船》之意义,在于人切勿无知的同时又侃侃而谈,惹人笑话,要有基本的常识,以建立做人最基本的尊严。全社会的人都有了基本的常识之后,共同进步才得以谈起。
古时夜航船里,有人因分不清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而遭人嘲讽,而回到今日,前赴后继的金融狂潮中,人们是否就真的弄清了何为金,何为融呢?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谈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个人对北宋民俗近乎狂热的喜爱。
此书作者在北宋时期是花花公子,终日流连于勾栏画舫。到了晚年,已是南宋,于是便有了这一场对北宋民俗生活的追思,其珍贵在于:一、是民间视角,没有官方夸大的成分,褒贬随心;二、作者曾是游戏人间的公子,对于吃喝玩乐之去处、大街小巷之结构、均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雅俗共赏,简单一描绘,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汴京恍若眼前;三、既是追忆,自有浪漫与深情,就好比曹雪芹的自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