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起游戏力,她一脸苦相地抱怨:和娃玩游戏太痛苦了。一是因为她真的很忙,每天工作、生活,还要负责娃的饮食起居,连刷个手机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时间和精力陪玩,再说娃的游戏时间应该属于玩具、绘本和小朋友;二是她觉得娃的那些“很傻很天真”的游戏,会让自己像个傻瓜,有时她甚至忍不住想劝孩子玩一些他看起来“高智商”的游戏;即便真的和娃一起玩,她也会忍不住指挥、控制、争上游。
结果可想而知,妈刷妈的手机,娃玩儿玩的游戏,彼此感受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时间一长,问题来了,妈妈嫌娃不听话,娃娃嫌妈不说话,最后演变成沟通全靠“河东狮吼”,行动全靠“五吆六喝”,这些方式看起来威风霸气,用起来耗神伤人,结果就俩字“不成”。
为何不成?不言自明。
那么,游戏力第2章,或许会为你答疑解惑。
重返童年—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
我们也曾是孩子,你还记得吗?
是否还记得你骑过的大马,画过的手表,是否还记得你找爸爸玩时,爸爸的那句:自己玩,我忙着呢……那些快乐的、失望的、怀念的小情绪似乎被时间的擦的所剩无几,直到我们有了孩子,又看到当年的那些游戏,可似乎味道变了,可游戏还是那些游戏。
快乐与笑声是进入孩子的入场券,而游戏就是制造快乐与笑声,深层链接的最好工具,没有之一。
如何让我们重返那个熟悉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游戏,就当我们也是孩子。那就是和孩子一起游戏,也许你会觉得那很难,别着急,我们慢慢来,首先我们需要做的事:放松心理、放松身体、蹲下身来。
向孩子伸出援手
我们通常认为的游戏力,就是长时间加入孩子的游戏,直到还是玩腻了。
其实不然,如果你是还不能一下就加入孩子游戏的养育着,你可以选择小步前进,这样可以在走近孩子游戏世界的同时,也照顾到自己的感受。
何为小步前进,比如:有一次我正在擦地,宝哥骑着扭扭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像似老朋友一样和他打了个招呼:
嗨,小宝,你这是要去哪儿?
去上班,他很自然的回我。
一路顺风,系好安全带,拜拜。
我继续擦地,宝哥继续他自己的游戏,如此简单,就与孩子进行了一次链接。
其实,孩子们要的很简单,完成一个乐高后的欣喜分享,挑战新任务后的认可与鼓励,探索新成果后的激动心情,失败委屈时的寻求安慰,受伤伤心的一个拥抱……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一次次游戏、一次次的链接中向他们伸出援手。我们从游戏中帮助他们与同伴建立稳定的关系,化解他们在生活变动中的焦虑与不安、甚至帮助他们从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中走出来。而这些就是游戏的力量,也是身为养育者的责任。
如果想尝试,就请不要再用“正忙呢,自己玩”把孩子推开,从情景对话开始,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准备,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转变孩子感受得到,而他也将跟着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放下身段的重要性
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游戏,你就可以尝试放下身段了。在这里的放下身段,即是指大人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也是指从心态上放下权威,跟随孩子,孩子想玩什么就跟着玩什么。
简单的说,你可以让孩子掌控你,做他们让你做的事情(你能承受了的)。给孩子想要的掌控感,是游戏力很重要的一个威力(为何孩子需要掌控感,将在以后章节进行分享)。
我经常和宝哥玩的一个掌控感游戏,机器人,可以跟随孩子的控制做他们认为搞笑的事情,孩子通常会给你增加难度哦(恶搞),这一点必须心里有数,我曾经被要求面壁前行,用喷壶喷自己,我的化解方式是,面对墙壁进入死循环,真的用喷壶喷自己,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游戏方式化解。
笑声是判断游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不是每次游戏都有笑声,也不是每个游戏都会成功,但我们要相信总有一款游戏适合当下情形(游戏的设计今后分享),因为我这一路走来,遭遇尴尬有之、冷场不领情有之,但收获最后的还是“哈哈哈…”的笑声和那句给我游戏最高褒奖的“妈妈你真有意思/真好玩儿”。
游戏对于成人或许很难,但当你调到和孩子同一频率时,你会看到孩子需要什么?
游戏力第二章的分享就要结束了,悄悄的告诉你,爸爸在游戏中的力量真的是不可小觑哦,如果你是爸爸,就快快加入游戏,你会收获一段奇妙的亲子之旅哦。
面对正面管教讲师与游戏家庭支持的游戏培训老师两个角色,我更钟情于“游戏育儿”,不仅因为我爱玩儿,更是因为笑着笑着就化解育儿挑战的神奇魅力,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不会玩儿,不知道玩儿什么,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但你要记得,游戏是孩子天性,更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快乐的方法,更要记得,我们也曾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