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和信息茧房
套中人这篇小说中,描述了一个把自己裹在层层套子里的这样一个形象。别里科夫把所有的物品一定要包在套子里,包括他自己,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即便最晴朗的日子里,也要穿雨鞋,带雨伞。出门坐马车,也要支起马车蓬。在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
看到契诃夫笔下的这个形象,我们一定会觉得他可怜又可悲。 沉浸在自己的黑白世界里,不去看看外面精彩纷繁的喧闹世界。真的是枉费来到尘世走一遭。
我们可以嘲笑在一百年前,这个禁锢自己思想的可悲小人物,但是,在现代先进的技术条件下,又何尝没有另一种形式的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呢?
自媒体洪流席卷而来,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信息的轰炸。我们自以为通过各种推送消息,可以足不出户遍晓天下事。但不知道,自媒体的算法推荐犹如正在小火慢炖的温水,而我们就是温水锅里的那只青蛙,丝毫不知到危险的逼近,可能马上就要被烫成熟青蛙。
大数据能够捕捉到我们想看的内容,算法便会向我们推送感兴趣的内容,看到感兴趣的标题和推文,总会不自觉地点开并阅读点赞。越是看一类的内容,平台就会推送越来越多相似的内容。有没有觉得这样细思恐极,我们好像被平台编织了以信息为丝的网,我们看得越多,这网便越来越厚,直至形成厚厚的茧房,我们沉溺其中,再也无法挣脱。于是在这个茧房里,也形成了回音室,不管如何向外界呼喊,我们所获得的反馈永远都是自己的声音,整个世界寂寥无声,只有自己,多么可悲啊!
所以,深陷信息茧房的我们也不必五十步笑百步了,想想怎么警惕一层层的网以及如何挣脱厚厚的茧房吧。
变色龙和无节操节目组
变色龙这篇小说是很久以前就看过了,当时年纪小,只是很讨厌那个警官,认为白色猎狗是流浪狗时,凶狠地说,要把它打杀。然而,之后听说它是将军家的狗,又对一只狗奴颜婢膝。这个形象和自然界中,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颜色的变色龙一样。不过此变色龙可不随环境变化,而是看菜下碟,随着身份地位变化,而不断改变态度,由身份地位来决定脸上的阴晴冷暖。
美好年华研习社最新一期关于红楼梦的节目,最近有很多人吐槽这个节目的编剧是否脑子里包了了裹脚布,编剧和参演嘉宾有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甚至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
但是,对于节目组胡乱改编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这一点我不能容忍。
我不想批判节目组有多不好,因为已经有太多up主已经说出了我想骂的点。
我想说,究竟是什么思想,让一个节目组从导演,到编剧,再到嘉宾,对于改编的著作,无论是原著或一些讲解视频,连看都不看,就演绎出了一档被骂出天际的节目。
我其实为这一代的孩子们担忧,因为他们触眼可及的节目是这种娱乐至死,一味追求猎奇或是视觉效果,毫无文化内涵和教育启迪的破烂节目。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甄别节目的好坏,收视率如何,是否搞笑成为了他们辨别节目好不好看的标准
这类节目组现今比比皆是,它们做节目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更高雅的艺术,或是带给观众启迪。他们沦为资本的傀儡,即便是让他们往粪坑跳,也毫不犹豫。资本要的是流量,是观众带来的利益。所以节目组为了达到目的,各种骚操作不断,毫无下限。
在这些节目组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如变色龙般的警官的影子。警官对高社会地位的将军家的狗和不知名流浪狗的态度迥然不同,而那些节目组,跟在资本的身后极尽谄媚讨好的姿态,真的是毫无节操。
从前年纪小,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种一点都不吸引人的短篇小说被奉为经典。小时候被逼着做试卷阅读理解的时候,真的是对这种类型的文章深恶痛绝。
然而,我现在回头再看契诃夫的小说,果然是当时年少无知,经典经典,即便是套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光辉灿烂。
大概也是时候去读读鲁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