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回答: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它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理论。
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的理论、必需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回答: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回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4、简述本质和现象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回答:一、含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二、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5、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课题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回答:一、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以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这时指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这是指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反应和被反应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由有制约作用。
6、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回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7、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回答: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应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 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重要表现。
8、简述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回答:
一、在历史决定论来看,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二、在历史决定论来看,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形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形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三、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四、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回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10、简述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表现
回答:
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1、简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回答:
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回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有两个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13、简述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的核心
回答: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要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高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1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的主要表现
回答:
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
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
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15、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回答:
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及的领域
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很难解决
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6、简述市场经济中对货币流通量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回答:
一、必要性:对货币流通量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因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的要求,过多增发货币,必要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过高的膨胀不仅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还会从根本航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甚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崩溃。
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大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
17、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回答:
一、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也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
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胞胎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的部分质变。
18、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回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与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是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主义是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未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